什么是当今的世界历史 杰瑞·H·本特利,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历史学家的兴趣从解释历史转向理解历史,即从寻找历史原因转向寻找历史意义。世界历史学家在许多方面改变了长期讨论的历史主题。首先,世界历史学家们提出了“社会空间”的概念。世界史研究的理论前提之一就是世界并非彼此独立的自我封闭的社区,而是人类为不同目的以不同方式不断组织社会空间的一个场所,因此,新的世界史必须首先构建一套新的世界地理划分。世界史学家不赞成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分析的范围,“社会空间”的形式可以是经济的、环境的或文化的区域,但是很少与民族国家的界限吻合。对探索大规模历史过程而言,“社会空间”不仅更恰当,而且有利于历史学家考察跨越时间的各种重大变迁,如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帝国的扩张、跨文化贸易、物种交流、疾病扩散、技术转移、环境变迁、经济波动、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播等。其次,世界史学家孜孜以求并且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另一个概念是“航海地区”,因为航海对大规模互动交流方面有着极其突出的促进作用,无论是“易货贸易还是人口及其他生物种群的流动”,所以世界史学家们热衷于将海洋和大洋沿岸作为史学分析的框架。再次,在打破世界历史的欧洲中心论方面,世界史学家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把欧美现代化进行相对主义处理,在大量区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或采用欧洲之外的国家的分析范畴,以替换或补充纯欧洲标准。最好的方法是将其置于全球历史发展的大框架之中,如早期近代全球贸易网的建立不只有欧洲早期探险家的功劳,还有印度尼西亚的香料种植、美洲土著人的银矿开发以及在美洲种植园的非洲黑奴。同样,欧美工业化的进程也不只是机械的发明和工厂的建立,还有对热带地区出产的棉花和橡胶的获取、可吸纳大量工业产品的外国市场的确立以及欧美霸权对偏远地区的渗透。从这种角度看,欧美现代化就不只是欧美价值观的显现,而是一种对不同地域带来不同后果的互动过程。 20世纪中国大学世界历史教学概况 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过广泛的国际交流时期,如汉朝、唐朝,那时中国强盛,具有勇于吸收异域文化的雄伟气魄。明代中叶以后闭关自守,对外国情况变得茫然无知了。鸦片战争以后,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撰写了一些外国历史著作,如康有为的《俄彼得改革记》等,但这些著作都是从政治着眼,作者并未对外国历史作过专门的研究。 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各大学历史系都设了外国史课程。最早讲授外国史并且年纪最长的是王桐龄(1878年生)和柳诒徵(1880年生),他们授课的内容属于东洋史的范围。以后,各大学主要讲授西洋史,如西洋通史、西洋中古史、西洋近代史、英国史、美国史、法国史、希腊史、罗马史等等,西洋通史是历史系的必修课。著名的教授有何炳松、陈翰笙、沈刚伯、刘崇鋐、陈受颐、周谷城、耿淡如、雷海宗、杨人楩、沈炼之、阎宗临、王绳祖、蒋孟引、齐思和、季羡林、姚楠、周一良、吴于厪等人。上述学者功底深厚,学贯中西,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缺乏第一手的外国史资料,故科研成果较少,但教学水平是很高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世界史学科逐渐建立起来。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不能再像旧中国的统治者那样只把眼睛盯着欧美列强,必须放眼世界。从1949年到今天,我国的世界史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第一,队伍大大扩充。现在各大专院校历史系主讲世界史的教师平均约占全系教师的30%—40%,而在解放前专讲外国史的教师是很少的。第二,在教学方面,世界史课程的门数和种类都大大增加了。除世界通史外,一些重要国家的国别史如苏联史、美国史、英国史、德国史、法国史、日本史等都已设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区域史也有人授课了。大学教材,20世纪50年代初大多采用苏联学者的著作。后来中国学者开始自编教材。雷海宗编著的《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齐思和编著的《世界中古史讲义》,都有独到的见解。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吴于厪主编的4卷本《世界通史》,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世界史大学教材,遗憾的是没有20世纪现代史这一部分。1978年以后,我国学者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对世界史做了深入的研究。教学方面,世界通史的时数缩短,选修课的门类和时间则大大增加。新编的世界通史教材有若干部,各有特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以后世界史学科终于有了中国自己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结束了1949年以前外国史高级人才大部分来自外国留学生的局面。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培养了许多世界史专业人才,其中四五十岁左右这一年龄段上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新的一代享有前辈未有的优良条件,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攀登世界史学科的高峰。 艺术史与世界历史 拉尔夫·克劳伊泽尔(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取向是区域的联系和比较,提倡跨学科研究。世界史学家借鉴文化人类学、经济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成果,侧重研究贸易、技术和环境等主题,而忽视文化史、艺术史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即使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跨专业研究如日中天的今天,也依然被排斥在局外。现有的教材中虽然有大量精美的图片,但在历史叙述中缺乏有意义的艺术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从汤因比到麦克尼尔,历史研究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世界历史在整个历史学科中被边缘化了,艺术史更因此而被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二是学科过度专业化,造成知识的条块分割,互不往来。现代大学一般都依据学科专业建立不同的系和研究所,划分专业研究范围,学者们只能在被广泛认可的学科领域里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