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胜强 枣庄学院教授 山东 枣庄 277160

原文出处:
枣庄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年来,所有的危机和冲突都没有导致新的世界大战,但是我们在享受其胜利成果的时候,决不能忘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沉痛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很多,但根源在于“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及其国际联盟,没有孕育一种以承诺和合作为基础的规范标准,没有通过正常的国家间的沟通来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关系,没有建立一种利益共享的国际安全机制,结果导致法西斯国家对“体系”的挑战。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字号: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平仅仅存在了20年。斯塔夫里阿诺斯将其比喻为“20年的休战”[1](P953),小约瑟夫·奈称其为“一次幕间休息”[2](P141)。言外之意,两次世界大战“疑似”是一次大战的两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缘何爆发,学术界著述颇丰,再费笔墨似乎已经是多余的了。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认为重新研究战争爆发的原因十分必要。虽然60年来没有重蹈覆辙,所有的危机和冲突都没有导致新的世界大战,人们有充足的理由享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但是今天的世界依然不太平,新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沉痛教训。本文拟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体系因素谈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够给正在进行的联合国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安全机制的创建者似乎认识到了同盟对维护国际安全的作用,并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组织,即国际联盟。然而,国际联盟并没有孕育一种以承诺和合作为基础的规范标准。它要求世界接受一种和平路线,但却“全文不对题”,“陈义过高,只有空谈,而无实力。”[3](P314)结果不仅不能有益于国际安全,反而增加了危机和冲突的机会,从而导致不遵守承诺和破坏条约的行为不断发生,战争随之而来。

      19世纪末的世界政治家曾经预言,未来的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当20世纪的钟声响过之后,历史应验了这种预言。所不同的是,德国因发动世界性的战争而在20世纪初期失去了它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并被作为战败的罪犯来处理,只有俄国和美国像是两个巨人站立起来,并令世界刮目相看。

      1917年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导致了一种立即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即列宁的革命口号和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1](P593)。两个新兴大国先后提出了重新改造世界的方案:一个是列宁倡导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另一个是威尔逊为了抵消苏俄影响而提出的以国际联盟取代均衡外交的构想。[4](P567)不过,两个方案两种命运。苏俄在经济上百废待兴,在政治上势单力薄,在资本主义的“集团式”冲击面前,列宁的方案倍受冷落而遭到拒绝;美国财大气粗,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连西欧传统大国英国和法国也不得不唯美国马头是瞻,“约翰牛”害怕“山姆大叔”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如威尔逊在说明其“十四点纲领”时表示:“不是因为我们要选择进入世界政治,而是因为……我们已经成为人类历史的决定因素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不能保持孤立。”[5](P593)

      威尔逊带着这种自信来到巴黎,他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到欧洲参加国际会议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巴黎之行的首要任务,是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包括大小国家的、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他宣称:“征服和追求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世界上”的所有国家,无论是强还是弱,都享有同等“自由与安全”的权利。他还强调,必须建立各国的联合组织,以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6](P390~396)。英法等传统欧洲强国给足了威尔逊面子,尽管它们对威尔逊关于创建国际联盟的主张并不感兴趣,甚至对一些观点还大有异议,但英法还是迅速地接受了威尔逊的主张。当巴黎和会讨论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时,“大多数人听到这个名称……还只有几个月或几个星期。”[7](P7)可威尔逊等竟然“在令人难以置信的短短11天内,把国际联盟的协议草案提交和会的全体会议”[7](P41)。难怪威尔逊近乎发疯般地向全世界宣布:“一个活生生的东西诞生了”。

      应当说,把国际安全建立在国际组织的基础上,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是最能体现集体责任的方法。威尔逊说过:“我的国际联盟设想就是这样,它应该作为全世界人类的有组织的道义力量发挥作用,无论在何时何地出现错误的行为和侵略行径,或者产生采取此类行为的企图,它们都要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灯光之下。”[2](P131)显然,威尔逊是想在全世界建立一个基于集体安全原则的国际体系,《国际联盟盟约》通篇都充满了集体安全的原则。盟约第10条就规定,参加国承诺保障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反对任何外来侵略;第11条又规定,任何一个战争或者战争威胁行为都和所有的国家有关系;第12条和第15条则规定,成员国同意将争端移交仲裁,而且在做出仲裁决定后的三个月内不得诉诸战争;第16条至关重要,它规定任何违背国联程序而发动的战争都将被看作敌视所有成员国的战争,成员国有义务对发动战争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直至采取军事行动,并赋予行政院开除这种成员国的权力。[8](P286~292)

      然而,当威尔逊带着他想要的东西回到美国时,美国国会却没有给他面子。最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国家自动退出国际联盟,这对于英法来说等于是晴天霹雳。英法几乎被搞懵了,法国人甚至大呼上当。它们先前在巴黎得到的保证,一下子变成了“空白支票”。英法本来就对国联毫无兴趣,现在美国的突然退出,使它们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接过美国人扔下的这付担子。更严重的是,既然美国不是国际联盟的一员,那么美国和国际联盟就完全是两回事了。而德国恐怕宁愿接受美国的领导也不愿受控于英法。因此,“国际联盟从一开始就是无能为力的。”[2](P134)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件”,国际联盟针对中国的控诉派出了以英国人李顿勋爵为首的调查委员会。李顿在递交给国际联盟的报告中指责曰本的干涉行为是非正义的,得到了国际联盟大会的通过,但日本据此退出了国际联盟。“九·一八事件”表明,“国联失败了”[2](P137)。渐渐地英法失去了对国际联盟的控制力,国际联盟也渐渐地失去了吸引力和凝聚力,国联也越来越不象是一个国际组织了,而更近乎一个来去自由的国际俱乐部。作为国联的创始会员国,日本和意大利于1933年和1937年先后退出;德国1926年被接纳,1933年效法日本而退出;前苏联1934年加入,1939年被开除。再加上从未加入的美国,可以说称得上是大国的国家,在凡尔赛体系的20年中没有在一起共事,更谈不上协调一致。英法虽然一直“坚守岗位”,但双方也有龃龉。大国的四分五裂也使小国“身在曹营心在汉”,许多小国如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在危机期间曾忠实地支持国联。但在阿比西尼亚事件之后,这些国家先后“背弃了国际联盟,奉行了一条四散溃逃的政策。”[1](P723)致使国联犹如一盘散沙。1937年5月2日埃及“被欢迎加入国联”,“这是国联最后一次接纳新会员国”[9](P322~323)。在此之后最紧张的两年多时间里,世界上竟无一国申请加入,相反退者纷纷。这说明各国已经不把安全寄托在国联身上了,英法无力为它国担保甚至自身难保,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