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4X(2006) 02—0045—07 近代中国的改革运动由于各种因素而激发,在人事和思想方面,留学生及其所传播的域外思想对于清季民初改革运动的影响,至深且巨。但由于留学运动自身的复杂性,亦使得这种影响发生很大的分歧,不同东道国家给中国的改革运动烙下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因子。周策纵先生在其经典之作《五四运动史》第二章分析“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时,对日本、美国以及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的思想活动及他们对于国内的影响,分别做了细致地分析和讨论,可惜于英国留学生的革新思想和文化主张未置一词①。显然,周先生忽视了英国思想对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的持续性影响,而晚近众多五四运动史的著作也未见对此的讨论。 事实上,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所谓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其实就是以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做榜样的,而在其中穿针引线的,非留英学生莫属。严复是梁启超所称赞的晚清思想界的一个“重镇”②,几乎所有严译名著都取自英国的资料;而辛亥之后,能够称得上舆论“重镇”的,亦是从英国学成归来的留学生章士钊,经他参与或主持的《民立报》、《独立周报》、《甲寅》杂志,遂成为民初影响巨大的政论刊物。但亦不必讳言,五四时代的留英学生,对于国内思想运动的影响力的确大大下降了,且参与程度似也不高,所以研究者的忽略也在情理之中。本文的目的不在于为留英学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而辩解,而是通过对留英学生于1917年3月创刊于上海的《太平洋》杂志中部分内容的讨论,来理解他们在五四时期的活动方式和文化主张,以此为五四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一些新的面貌③。 一 民国初年留英学生的来源大概有以下三种:一是中央各部选派的官费留英学生,据1913年调查的“留学欧洲各国官费学生姓名表”,由稽勋局、交通部和海军部选派出的留英生有25人以上,以学习理工科为主,其中包括李四光、王世杰等人。二是各省陆续派出官费留英学生又有近百名,湖南省的名额共有20人,其中就包括了李剑农、杨端六、任凯南、向绍轩、皮宗石等人④。以上两部分人应占留英生总数中的大部分。三是在华英国基督教各教会创办的学校中所选派出的留英学生。据《曾宝荪回忆录》所记,当时在英国的中国基督教学生亦有自发的教会组织,并有刊物East in the West,主持人是巢坤霖、胡伟德,男生有梁宝畅、梁宝鉴、吴天保、傅铜等十多人,而女生则有胡素珍、何兴等7人⑤。可见教会学校的留英生亦不在少数。此外还有一些不易统计的私费留学生。 由于1912年底开始的反袁斗争的激化,大批新知识分子被迫流亡海外。这些海外活动者以政治边缘的方式参加反袁斗争,其中一大部分集中在日本活动,但又分化成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和黄兴的“欧事研究会”两个阵营,二者反袁的目标一致,但手段却有激进与温和之别。前者以《民国》为机关刊物,后者以《甲寅》为宣传其政治主张的主要阵地。而在法国的那批流亡者,如蔡元培、张继、汪精卫、吴稚晖等人,则是“欧事研究会”的成员,也为《甲寅》作文。但还有一批流落到英国的人员,就是上述李剑农、杨端六、皮皓白、周鲠生等人的活动,则鲜见人提及。 李剑农、杨端六等人均是湖南人,少年时即是湖南省立第一小学(即第一师范前身)的同窗好友⑥,然后一同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后即返回国内,在汉口创办《民国日报》;嗣因宣传反袁斗争,报馆被查封,他们几人亦为法国巡捕房所监禁,幸未被引渡给袁政府;获救之后,因得到黄兴的支持和协助,获得湖南省官费于1913年初始赴英伦留学,分别进入英格兰的伦敦大学和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留学生涯⑦。留学时间最长的如杨端六和周鲠生,直到1920年、1921年才回国,留英最短的李剑农则于1916年夏回国。留学期间,他们就是章士钊的《甲寅》杂志的成员,并且是《甲寅》后五期“论说”部分最重要的作者群。而《甲寅》停刊之后,即1916年间,李剑农、杨端六等人又在张东荪的《中华杂志》和政学会谷钟秀、杨永泰的《中华新报》上继续他们的报章活动。直到1917年3月1日,以李剑农为国内联络人,这批留英学生终于在上海组织了自己的刊物《太平洋》。他们发布刊物宗旨说:“本志主旨,在考证学理,斟酌国情,以求真是真非;于财政经济各问题,尤多论列;不为何种政团张其党势,亦不自立门户,别成一新政团之机关。”⑧ 杂志的英文名是The Pacific Ocean,到1925年6月终刊时,共出版4卷42号。杂志采取当时流行的同人刊物的运作方式,在上海英租界白克路10号成立“太平洋社”,自行组稿和编辑,发行则归泰东图书局,在第五号,太平洋社宣布将编辑事务所迁至法租界恺自迩路长安里口261号。但从第二卷第一号起(1919年11月)改由商务印书馆发行。从第四卷第五号起(1924年3月),编辑所又迁往北京大学的社员住处——东吉祥胡同3号。《太平洋》前、后期的栏目设置有很大的变化。第一卷栏目最丰富,设有论说、海外大事评林、译述、通讯、文苑、小说、国内大事记等栏目,“外论坛、附录二目,随时增损”。但是不知何故,从第一卷第十二号起,《太平洋》不再保持以上栏目,只是形成以政论文、译述和小说为次序的编排。第四卷时,增加了“内外书籍绍介批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