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困惑

——从《东方杂志》看日俄战争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安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国际政治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梳理、研究《东方杂志》上的时论文章,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所忽略的日俄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一问题。通过揭示其时中国民族主义在情感、意识、精神与理想等方面的若干表征,以及其中的困惑心理和复杂意绪,可以看出日俄战争在民族主义的心理层次(感情或情绪)、意识形态(思想或学说)和实践运动(革命或斗争)等方面对中国的民族主义之发轫和形成所产生的广泛和深刻影响。即如孙中山先生1905年所论,中国社会较前发生了巨大变化:革命者已普遍接受民族主义。日俄战争对这种变化所起的重要催生作用不可忽视。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10 期

字号: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国势的羸弱与列强的瓜分使国人倍感危机重重,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序幕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95年到1905年是知识分子的酝酿阶段,从1905年到1911年是行动阶段。①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直接卷入了第一阶段的两个事件——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当时的中国处于困境之中。英国加紧对广东和长江流域的侵夺并觊觎西藏,法国占据广西、云南和海南,德国将辽东作为立足点,日本占据台湾后加强对中国内地的经济渗透,美国利用门户开放政策与先到者分享权益,俄国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机占领东北地区。②当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时,这种危机感日益加深。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灾难,同时对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民族情感由此激发,民族意识因此加强,民族精神得以培养,从而为中国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研究《东方杂志》上的有关时论文章,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所忽略的日俄战争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一问题,并希望通过这一分析能对理解百年后再度勃兴的东亚民族主义有所裨益。③

      《东方杂志》与日俄战争

      《东方杂志》是20世纪前半期国际事务报道的重镇,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1897年,商务印书馆由七名中国基督教徒发起成立,它通过出版杂志、重要论著和翻译有影响的西方著述向国人介绍各种西方思想学说。在出版的多种杂志中,《东方杂志》最为突出。1903年,商务印书馆创立者夏瑞芝提议办一份杂志与社会各界交流思想。杂志开始名为《东亚杂志》,后为避免与德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杂志重名,更名为《东方杂志》(The Eastern Miscellany)。④《东方杂志》以英国的《评论之评论》(Review of Reviews)和日本的《太阳报》为模式,在创刊号载明“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即负有传递有关信息与启迪教导国民的双重任务。杂志设 10余个专栏,如社说(包括其他报刊专论)、谕旨、内务、军事、外交、教育、财政等。从1904年创刊到1948年停刊,中间除“一二·八”(1932年)和“八·一三”(1937年)因战争关系两度短期休刊外,其出版前后长达44年之久,1910年的销量达到 15000份,成为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这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少有的现象。⑤

      《东方杂志》于1904年3月11日创刊,正好是日俄战争开战一个月之后。《东方杂志》除对日俄战争进行跟踪报道和局势分析,其代表性还表现在它转载了相当多的国内其他报刊的重要时评,可以说从总体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杂志对战争的报道可谓连篇累牍,共涵盖四类:图片、纪要、报道与分析。每期都有大量照片,包括重要人物、战役、军舰、建筑、风景、民俗等。明治天皇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照片都出现在创刊号上。许多重要人物的照片被刊登,包括日俄双方的政治领袖、军事将领、外交官员等,尤以日本军官为多。从创刊号到 1905年9月28日的第2卷第8期,杂志共刊登39张日方人员的照片,其中包括日本陆军大臣寺内、外务大臣小村和海军大臣山本,著名日军将领大山岩、东乡平八郎等,还有日本舰长中尾雄、山田彦八、加藤友三郎,参与旅顺海战的司令官梨羽时起、细谷资民、东乡正路。14张俄方照片中有陆军大臣库鲁帕特金、外务大臣拉斯道夫和海军大臣克利索洛夫,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罗夫以及其他重要将领。杂志还刊登了不少战场、战舰、军队等与战争相关的图片,记录了许多重要战役,如金州战役、日本海战役等。在海战中,日本鱼雷对摧毁俄国战舰发挥了重大作用,一张图片就描绘了日本士兵发射鱼雷的情景。图片也同样记录了俄国军舰受创逃逸、俄国军队从九连撤至凤凰城、日军袭击抚顺等场景。

      《东方杂志》每期有“军事”专栏,其中设有“日俄军事纪要”栏目。以创刊号为例,该专栏有12条新闻,如日俄宣战情由、韩境战事汇志、旅顺战事汇记、俄国防御汇记、日本防务汇记、中国中立汇记、各国中立汇记等。栏目报道了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些方面,如在第1卷第7期,该栏目报道了10则新闻,其中5则事关具体战役,如盖平战、细河治战、大石桥战、析木城战、旅顺战。⑥该栏目从创刊号到第2卷第10期(1905年月11月21日),全面记录了日俄战争的整个过程。

      《东方杂志》刊载各种关于日俄战争特定问题的专门报道,如战役、任命、双方将领、军队部署、防卫事务、后勤情况等。例如,当载有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罗夫及 600名士兵的军舰被水雷炸沉后,《东方杂志》刊载了一篇对这一事件影响的分析文章。⑦此外,杂志还专门在“社说”专栏里刊载对相关问题的专论,分析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研究日俄双方的财政状况,对战争结果进行预测,对种族优越论进行批判并揭示“亚洲黄种人”兴起的原因,更多的是对日本立宪制和军事制度的分析以及对中国君主制度的批判。

      这些专栏文章、追踪报道、事件分析和图片刊登只能说明一点:中国的报刊杂志密切关注着这场发生在中国本土的战争。

      民族主义的情感:耻辱与谴责

      近代中国一度被看作是“诸民族国家中驯顺和不抵抗主义的象征”,中国人被描述为任由列强争夺领土的“迟钝的民族”。⑧日俄战争是一个典型例证:战争在没有中国军队参加的情况下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占领中国领土,而中国只能严守中立。这个事件本身成了中国人不可遗忘的耻辱。

      日俄战争直接涉及日、俄、中、朝,间接牵涉到诸列强,它不仅是东亚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件大事,同时从多方面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首先,战前,日俄之间的冲突已在中国领土上展开。⑨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占领了辽东半岛。俄国牵头的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不得不吐出已到口的肥肉。为报复俄国,日本处心积虑,开始备战。⑩俄国利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和北京时,调动15万军队分兵五路,制造了“血洗海兰泡”和“强占江东六十四屯”事件,占领东三省。在英日联盟的压力下,俄国与中国于1902年签约,答应在18个月内分三阶段撤军。(11)然而,俄国丝毫没有撤军的诚意,并于1902年至1903年夏一直策划新东方政策,并于1903年5月7日在俄部长特别会议上通过“新方针”。(12)

      其次,自始至终,日俄根本未将中国看成主权国家。战前,在未与中方商议的情况下,俄国和日本决定在中国领土上用战争解决分歧。(13)战争期间,日俄双方毫不顾及中国主权,在中国领土上为所欲为。俄军军官不仅私招华兵,还因地方官保持中立“严禁人民供应俄人车辆”事要求清政府“电饬该地方官迅速将此等办法改易”,否则“设严法以抵制之”。(14)日本人更是无法无天,在中国领土私设民务公所或设关收税,甚至拘押拷打中国地方官员。(15)双方都希望中国既能支持自己,又能对敌方保持中立。(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