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2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05(2006)01-0049-12 陕西是我国较早受到天主教①影响的地区,也曾是天主教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天主教传入陕西,“始自明末清初”②,据统计在清康熙三年(1664年③),西安和汉中两府有天主教徒 6万人,而当时全国教徒的数量尚不及20万④,这足以表明当时天主教在陕西关中及陕南地区传播事业的兴盛。与陕西其他地区天主教传播事业迅速发展有所不同的是,陕北地区在这一时期似乎始终是其影响的空白区域。 18世纪初,受中西“礼仪之争”的影响,清政府施行严厉的禁教政策。天主教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天主教才重新获得发展的机遇。随着近代天主教向内地大规模扩散步伐的加快,陕西境内关中和陕南地区的传教事业得以恢复并发展起来,同治年间以后,天主教开始成规模的传入陕北地区。此后至民国初年的几十年时间里,陕北地区的天主教传播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并呈现出相当规模的发展态势,影响几乎遍及陕北各个地区,特别是在宣统三年(1911年),陕北地区脱离陕西北境教区独立成为陕北宗座代牧教区⑤,更是意义深远。可以说,清末民初的几十年时间是天主教在陕北地区传播的黄金时期,因此对这一时期天主教在陕北地区传播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必然会对区域天主教传播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所裨益。 民国学者对清末民初西北地区的天主教传播情况曾多有探讨,如范长江所著《中国的西北角》对黄河后套沿岸地区的天主教势力做过较为详尽的描述,对当地“一般农民只知有天主堂,而不知有政府,只知有神父,而不知有官吏”的所谓“天主国”的出现表示出深切的忧虑⑥。王金绂所著《西北之地文与人文》中,对西北地区的天主教亦有论述,并对当时陕西所划分的三个不同教区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对分管教会、主教驻地以及教徒数量均有述及⑦。《陕甘调查记》对民国初年的基督教也有较为粗略的概括⑧。此外,《陕西省人文地理志》也在对陕西基督教传播略加描述的基础上,对三边地区人民的反教斗争进行了着重分析⑨。近来汤开建先生专门撰文对晚清陕北三边地区的天主教传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⑩。尽管如此,针对清末民初陕北天主教传播情况进行专门研究的论作仍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试以清末民初陕北地区天主教传播的时空特征为主线,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初步探讨其传播的历史过程,不周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 清末民初陕北天主教堂与教徒数量统计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叶茂枝由边外的绥远(今内蒙古)来到陕北靖边县宁条梁镇传教。传教士进入靖边后不久,在宁条梁镇小桥畔修建教堂,购买附近土地,转租给当地群众耕种并寻找机会向他们传播圣教。到义和团运动爆发前,天主教会已拥有多所教堂,在“自小桥畔起至城川口止,共推种蒙地4735垧半……。另开城川蒙地500垧,……,共随教民71户,男女大小307名”(11)。随着天主教传教士进入靖边并设堂传教,标志着天主教势力正式进入陕北地区传播的开始。在此后20余年时间里,天主教势力又先后传入陕北的定边、绥德以及怀远等州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天主教传入不久的陕北地区也相继发生多起教案(12),虽然这种带有反帝爱国性质的农民斗争给初入陕北的天主教会以一定的打击,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教会往往通过教案之后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攫取到了更多的利益,因此天主教在清末20世纪初的10余年时间里反而在陕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神木、葭县、吴堡、延川、安定、甘泉以及延长等县亦有天主教传入。 宣统三年(1911年),罗马教廷重新把陕西划分为陕北、陕中和陕南三个宗座代牧教区。陕北宗座代牧区由西班牙方济各修会负责传教,主教驻肤施县(13)(今延安市)。从此,陕北天主教传播进入了新的稳定发展阶段。经过20余年时间,陕北23个县中已有19个县有天主教传入,教会在其中15个县设立了相当数量的教堂,教徒数量也有成倍的增长,整个陕北地区只剩下府谷、清涧和宜川、保安等县成为天主教传播的空白区域。 天主教传入陕北地区后,教会一般要在各县择址修建教堂,以作为教徒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活动场所和深入附近地区传教的基地。教堂不仅是当地天主教存在的主要物化象征,更是教会进一步向外传播教义、扩散势力的据点。笔者以地方史志为依据,尝试对清末民初陕北天主教堂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初步的复原。(见表1) 表1 清末民初陕北天主教堂分布表 府(州)县别 天主堂位置 修建时间 教堂数小计 其他设施 县城南关宣统三年(1911年)1 2 孤儿院、诊疗所 榆林县城民国三年(1914年)1 县城① 民国初年 1 宋家山 不详 1 4 无 榆葭县谭家坪村宣统元年(190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