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6)02-0114-06 在20世纪最初十年的晚清时代,应对欧化大潮的拍岸而至,中国的学术思想界兴起了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国粹思潮,而章太炎、刘师培无疑是这一思潮中的最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二人领域相同,志趣接近,造诣深厚,影响深远,政治立场、思想倾向和个人关系也有过一致和较为友善的一段时光。本文以晚清国粹思潮时期为断限,围绕二人的交谊、学术、思想等问题一抒浅见,以教正于学界师友。 一、章太炎与刘师培交谊论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声名煊赫的人物,而刘师培则因政治表现上为人所不齿和学术造诣的艰深难索,长期受到学界冷落,故先对其作一介绍:刘师培(1884~1919年),字申叔,江苏仪征人,幼承家学,饱读经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人,次年会试落第,开始接触种族革命思想,结识章太炎,改名光汉,成为激烈的反满革命派,又入国学保存会,成为国粹派的重要人物,后入同盟会,还宣传无政府主义,旋因革命党内部矛盾等原因,接受两江总督端方收买,投向清朝阵营,民国初年,他参与“筹安会”,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效力。其政治品格多不足道,但国学造诣深厚,著述宏富,对文化建设颇有设想,为晚清国粹派中坚人物,时人曾一度以之与章太炎并称为“二叔”①。在晚清国粹潮流中,章太炎与刘师培的关系最为复杂。在此,着重探讨刘师培的变节与章太炎的关系。 在二人的关系中,最令笔者困惑的就是章太炎对刘师培的宽容。平心而论,章太炎并不是宽厚豁达之人,他在政治上立场坚定,学术上门户森严,对孙中山、康有为等人均心存芥蒂,仅因学术旨趣的不同,就对并无瓜葛的廖平耿耿于怀,而对清政府更有着近乎偏执的反感情绪,即使对业师俞樾,因其早年出仕为官,就指斥为“尝仕索虏”,“授职为伪编修”[1](P121~123),但他偏偏能谅解放弃革命立场投向清朝阵营的刘师培,这是为什么呢? 章太炎与刘师培订交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这年章太炎36岁,刘师培20岁,基于政治立场的一致,二人一见倾心,订为至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立场的一致外,就章太炎而言,主要是仰慕刘氏家学并敬佩刘师培的学问。刘师培的年纪虽小,但国学造诣极深,令自视甚高的章太炎也赞叹不已,曾说过:“国粹日微,赖子提倡”之类的话语[2](《与刘光汉书四》)。章氏一生敬佩刘的学问,可以肯定这是一再宽容刘师培的一个原因。 但是,他们的友谊不会长久,因为二人个性迥异,一位学问渊博、孤傲独行;一位才华横溢、功名心盛。有人评价刘师培曰:“得名太早,厥性无恒,好异矜持,悁急近利”[2](卷首,《亡侄师培墓志铭》),极为恰当。当然,在定交之初,处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下,二人只能同舟共济,分歧尚未暴露,况且相处不及数月,章太炎因《苏报》案被清政府告进了租界当局的大牢,二人书信往还,探讨学术,抒发离情,自然无从龃龉,相反感情更深。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夏,章太炎刑满出狱,为同盟会迎至日本,三年牢狱之苦使章氏声名大振,所至人们趋奉追随,风光无限。章氏得意之余于次年春招其忘年故友刘师培来日,不料刘师培赴日不久,就投入了端方幕府中,背叛了革命②,二人交谊也告一段落,这是为什么呢? 对刘师培的背叛,一种影响很大的观点认为是刘氏夺权不成所致:“光汉心衔所提议改组同盟会,攘夺干部职权之策不成,渐有异志”[3](P214)。但以常情度之,当时刘师培不过是二十出头的一介书生,又甫至日本,无甚资历,纵有夺权野心,也不会立即施行,因此,此说非夸张之词,即为诬人之语。此外,还有受其妻何震诱惑、刘师培本人迷恋功名利禄以及受传统学术影响等种种说法,总之,人们往往忽略了章太炎的责任。 当然,章太炎应对刘师培的变节负多大责任,涉及个人隐私,至今无人能确断,但可以肯定,刘师培的变节,与章太炎确有关系。首先,刘师培初到日本之时,章太炎正为革命战略问题和《民报》的编辑经费问题而与孙中山等人闹矛盾,一度十分紧张,虽经人调解,没闹出大的恶果,但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末,他“睹国事愈坏,党人无远略,则大愤,思适印度为浮屠,资斧困绝,不能行”[4](P21)。总之,章太炎想去印度出家,苦无旅费,穷极之下居然想向张之洞借款,于是托张之洞女婿卞某捎信给张之洞,但“卞回国后,不敢请通,私以语端方,遂居为奇货”[5]。端方答应借款,章太炎派刘师培回国接洽,刘师培回国后,叛变了革命。 章太炎与张之洞、端方私下交往之事在刘师培变节之后由刘公之于众,刘氏目的无外乎以此减轻罪恶感并离间革命派,故有人怀疑是刘师培捏造,但经学者考证,确有其事[6]。应该指出,刘师培到日本后,章刘二人亲如一家,同居一楼,章太炎对革命悲观,暗中与清廷大吏通款,刘均知之。在革命处于低落之际,这对于年仅二十余岁的青年人来说,能产生什么影响不言自明。况且章太炎还托刘师培回国包办这一不光彩的交易,难怪有学者断言:此事“客观上是加速了刘的堕落过程”[7](P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