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在华北的一位西方传教士曾写道:“水井确乎是中国乡村外部装备的一个重要特征。”①北方村庄内外分布着数量不等的水井,用于解决生产与生活用水,这是北方乡村社会的一大特色。北方与南方的地理环境不同,在生产和生活用水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南方雨量较充足,江河湖泊多,还有星罗棋布的大小塘堰,获取生产和生活用水较易;北方地区降雨量小,河流较少且多为季节性浅河道,地下水位深,要取得生产和生活用水较为困难,通过凿井以取得水源就成为必要了。②“土厚由来产物良,却艰致水异南方,辘轳汲井分畦灌,嗟我农民总是忙。”③这虽然是乾隆皇帝感叹井灌植棉的艰辛,却也生动地书写了北方与南方在用水方面的差异。 凿井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后期(约6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水井的雏形。凿井技术的出现,使人们摆脱了对江、河、湖、泊、泉等水源的依赖,扩展了生存和发展空间,为农业聚落形成创造了条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首传唱千古的《击壤歌》,既反映了一种治世的社会理想,又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特征。《周易》井卦中的“改邑不改井”,《孟子》尽心章句的“民非水火不生”,晋祠难老泉柳氏坐瓮的传说,电影《老井》的轰动与获奖,在讲述关于用水的哲理与故事的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北方传统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视角。 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水井与聚落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基层社会单位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献通考》载: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司,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性情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则欺凌之路塞,亲则斗讼之心弭,既牧之于邑。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迄乎夏殷不易其制。④ 这段谈及水井的内容是与乡党、版籍、职役这些国家基层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与《击壤歌》联系、与《周易》《孟子》这些典籍参照,实际上梳理出一条自上而下的、基于上层与精英角度的研究路径。对于上层而言,他们胸怀天下大治的理想,将其寄托于乡村社会的秩序,而乡村社会的秩序建立在“八家为井”的乡邻同井汲饮的基础之上。考于史籍,我们却发现上层或志书有关水井的记载不是少而又少,就是只涉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水井灌溉,所以几千年来我们都熟悉“凿井而饮”的社会理想,但缺少民间的具体实践经验,而后者对研究传统乡村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 古人关于水井的研究和论述主要集中在凿井技术和农业生产方面。⑤今人对水井的研究较多,就笔者所见,包括以下几方面:考古学研究主要利用考古发掘,分析水井之年代、形制、水井发明的意义等⑥;水利学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凿井技术、水井灌溉与农业生产之关系⑦;民俗学研究主要探讨与水井有关的民俗事项、民间文化、民间传说⑧;乡村地理学研究主要考察水井与村落布局、形态之关系⑨;此外,民国时期的一些调查报告也有涉及水井的内容⑩,并较多地为学界所引用,其中的水井习俗似乎有概念化为华北“模式”的趋势,其实,这些调查报告只涉及山东、河北两省处于平原地区的少数村庄,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位于黄土高原或部分属于黄土高原的广大地区相比,并不能反映地区的总体特征,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完善和修正。 目前,从社会史角度对乡村社会的水井进行全面考察的论文还比较少见(11),这与研究者的学术旨趣、学术观念有关,也与传统社会各阶层对不同功用的水井给予不同的关注有关。政府与地方官员对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井灌关注较多,以发展生产保证国家正赋,而广大范围的乡村社会,其日常生活用水则处于一种自为的状态。民国时期的一些官员已开始对政府凿井仅为“灌溉农田,增加生产”提出质疑,认为开凿饮水井可以解放劳动力,从而间接达到促进生产之目的。(12) 乡村民众对生活用水问题高度重视,民间保存了大量的井、池、渠等水利碑刻,这样就形成史志中相对缺失、乡村社会遗存丰富的水井资料状况,就此而言,水井制度可谓一种民间文化。本文就是以我在近5年的田野考察中搜集的约200余块水井碑刻为基础撰写的。从考察地区来看,山西省主要包括东部的阳泉,东南部的长治、晋城,西南部的临汾、运城等市县;陕西省主要是关中地区的大荔、合阳、韩城等县市,河南主要利用豫西的水利碑刻集进行研究。(13)这些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受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的限制,多数地区乡村生活用水困难。(14)从水井的功用来讲,本文主要探讨生活用水,并偏重于村庄内部的水井。从时段上来讲,主要是明代中晚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上限由碑刻资料的时限决定,下限主要考虑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展开后,生活用水烙上了“国家”的色彩,发生了制度性的变迁。 北方传统乡村社会的给水形式是多样的,有水井、旱井、水窖、池塘、水渠、河、泉等,本文仅限于水井研究,试图通过汲水制度的结构性的微观考察,分析水井制度在划分社区空间、规定社会秩序、管理社区人口、建构村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揭示水井在社区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深化对北方传统乡村社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