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6)01-0087-06 关于清末《长春日报》的刊行情况,以往很少有人研究,至今只有我的老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凤晨先生在二十多年前做过初步考索,[1] (P45-65)为深入研究《长春日报》的历史奠定了基础。然因其考察的重点系1909年《长春日报》第一次创办之初的史实,未涉及该报停刊及后来的三次续刊问题,所以笔者拟在徐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发现的清末《长春日报》主笔魏毓兰所撰写的《长春日报历史》、收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孤本《长春公(日)报》和徐先生提供的部分新材料等第一手史料,进一步考索该报的历史,以探求清末《长春日报》的完整始末。 一、首次创办过程及停刊原因 同盟会派人到长春创办由同盟会主导编辑和公开发行《长春日报》,与日俄战后长春特定形势直接相关。 1905年9月《朴次茅斯和约》的订立,宣告了历时两年之久的以争夺和瓜分中国东北为目的的日俄战争的结束。根据这一条约,战败的俄国将其以往攫取的“长春至旅顺口间的铁路及一切支路以及附属之煤矿”、“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领土领海之租借权”等侵略特权让与日本。从此,以长春为界,东北南部被日本控制,以北继续由沙俄占据,以往沙俄独霸东北的局面被俄、日共同控制的局面所代替。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日俄在中国东北势力范围交割点的长春自然就成为战后日俄以各自控制的铁路附属地为基地,竞相展开殖民和资本输出活动的焦点城市。 日俄两国侵略势力在长春的激烈争夺,进一步加剧了长春及东北中部地区的民族危机。在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新设立的吉林行省和长春府两级地方当局从挽救民族利权、巩固地方防务及配合东北地方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整体活动出发,从1907年起在长春组织了以自行开放和开发商埠地、改造老城区、创建近代化市政管理系统、发展近代工商业和近代交通、建立近代教育和新闻业、鼓励关内移民迁徙长春等内容的城市近代化运动。①这一运动的开展,不仅实现了抵制列强对长春及东北中部地区的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延缓东北殖民地化进程的目标,更给长春带来丁城市面貌的全面更新,长春因此从一个影响较小的区域中等城市跃升为东北中部最有活力的大城市。 正是基于此间长春特殊的历史环境,为推进同盟会在长春的反清革命活动,以此带动东北中北部地区革命形势的扩大,1908年秋,长期共同潜伏于辽宁辽阳八旗学堂秘密反清的三位同盟会员蒋大同、商震、陈干受同盟会辽东支部委托相继潜入长春,②分散到学界、警界、商界中活动,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发动起义。[2](P10-15) 蒋大同等人来到长春后,首先联络已在长春的同盟会员齐希武、徐竹平、周普生、左雨农等人,③以旭东洋烛皂胰公司为活动点,成立了同盟会长春支部。随后,蒋大同等即开始筹划办报。根据当时的形势及从方便审批和筹集办刊经费考虑,他们决定以“鼓吹文明、发皇商务”[3]的名义,通过策动本地士绅出面,申办一份能够公开发行并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商业报纸,“以开风气,而广文明”并作为“革命基础”。[4] 经过艰苦努力,至同年11月,已经得到包括长春著名士绅毕维垣等39人的支持和入股,筹集到 3000元办报经费。11月10日,蒋大同、高鸿飞、齐希武、周连中(普生)、刘廷元(善臣)、房宾、靳致中等七名同盟会员联名起草《试办〈长春日报〉刍言及简章》,[5]并向吉林西路道台陈希贤递交了《高鸿飞等集股开办〈长春日报〉给西路道文》。[6] 蒋大同、高鸿飞等人在《试办〈长春日报〉刍言及简章》、《集股开办〈长春日报〉给西路道文》中指出:“国势之扩张,全在民智之发达,尤凭报纸之鼓吹。长春地处东三省中枢,为欧亚两洲人之荟萃处,而南北满之铁路又以此为会归,市场日辟,商贾云集,飓风怒潮,势不可遏。我国苟不亟开民智,共求抵御之方,将恐优绌悬异,权利尽付他人。”[6]“二三同仁有感于此,爰组〈长春日报〉,藉以警示晨钟,唤醒痴迷”,[5]“以振起聋聩,以稍补时事于万一”。[6] 同月,吉林西路道台陈希贤对办报申请作出第一次批示,允准由长春府查明具覆,再行核办。经长春知府孟宪彝核实,除高鸿飞“涉及讼事,滥厕期间,致违报律”,不允许参与办报外,同意了其他人的申请(此时办报的一切准备基本就绪)。由于陈希贤未能及时审批蒋大同等人的办报申请,翌年1月,蒋大同等再致陈希贤,恳请速行批准出版《长春日报》。7经过革命党人的连续吁请和“呕尽心血组织”,1909年2月,吉林西路兵备道陈希贤正式批准试办。 1909年3月22日,清末《长春日报》正式创刊,④报社地点设在长春东关铁岭屯。主要出资人地方士绅毕维垣(宇辅廷)担任名誉总理,地方士绅刘英(字兰亭)作为毕维垣的代表任总理,刘廷元(字善臣,同盟会员)任发行人兼总编辑,山东籍革命党人魏毓兰 (宇馨若,同盟会员)任主编、李懋勤(字鲁乔,同盟会员)任编辑,长春自治研究所教员兰锟(字剑云,同盟会员)和旭东皂胰公司周连中(字普生,同盟会员)任记者,杜桂庭(同盟会员)任书记员。[8]此外,安徽著名的革命党人熊成基在发动安庆起义失败后也潜入长春筹划东北反清起义,此时化名“张建勋”在报社内兼任编辑和校对。从报社人员组成看,显然是以同盟会员为主,所以报社实际就是同盟会长春支部的总机关,领导人为蒋大同和熊成基。由于报社由两部分人组成,所以在办报宗旨和原则上从初始就存在着矛盾,其中毕维垣、刘英一派想把报纸办成报道地方新政和鼓吹预备立宪活动的清朝地方政府喉舌性报纸,而刘廷元、魏毓兰等人则期待将其办成同盟会长春支部的机关报,因此在刊登内容上存在严重分歧和对立。4月17日中旬以后,报社内两派的矛盾迅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