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11月,英军入侵上缅甸,俘获缅甸国王锡袍。1886年1月1日,印度总督达弗林宣布,上缅甸为英国殖民地。作为中国的西南邻国,缅甸一直被看作是中国的朝贡国。缅甸的覆亡,引起了清朝政府与英国关于缅甸问题的交涉。1886年7月,中、英之间达成了“缅甸条款”。该协定在清政府承认英国占领缅甸的前提下,英国承诺英国统治下的缅甸每10年向中国“呈献方物”,这就是后来引起中英之间争论的“十年一贡”条款。中英之间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涉及到中国、英国和缅甸对缅甸国家地位的不同看法,也反映了中国与西方在世界秩序问题上观念的差异。关于19世纪末期的中、英、缅关系问题上,国内学者多以清政府卖国、妥协和迂腐为立足点来论述这一事件(注:对清代中缅关系做通史性研究的主要著作有:王婆楞《中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缅甸]戚基耶基纽《四个时期的中缅关系》,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余定邦《中缅关系史》,光明日报出版社版2000年版等。研究清代前期中缅关系的主要论文有:黄祖文《清代乾隆年问的中缅之役》,《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庄吉发《清高宗时代的中缅关系》,([台湾]《大陆杂志》第45卷第2期);[日本]铃木巾正《清缅关系(1766-1790)》,载《中外关系史译丛》第1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杨煌达《清朝前期(1662-1765)的对缅政策与西南边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第1辑,2004年3月;Richard L.K.Jung,The Sian-Burmese War,1766-1770:War and Peace under the Tributary System,th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of Harvard University,1991等。研究19世纪末期中缅关系的论文有:余定邦《清朝政府对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的反应》,《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李霞《英缅战争与缅甸殖民化》,《汕头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等。)。但实际上,清政府这一时期的对缅外交政策,巩固了本已出现危机的西南边疆。本文将以19世纪末期国际形势和中国西南边疆出现危机为背景,以“十年一贡”条款的起源、争论和最终废止为线索,对19世纪末期中、英关于缅甸问题的交涉进行分析。 一、“十年一贡”的来源 所谓“十年一贡”,是指清政府对缅甸朝贡期限的规定,清政府与缅甸的关系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朝贡关系迟至18世纪中期以后才得以建立。 满清定鼎中原之际,曾因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及其残军进入缅甸使清、缅关系紧张。1662年,吴三桂率大军兵临缅甸,传檄缅王,迫使缅甸方面将永历帝送交清军。此后近90年里,中缅官方交往记载阙如。直到1750年(乾隆十五年四月),缅甸东吁王朝派使团前往云南边界,1751年(乾隆十六年二月十六日),缅使在茂隆银厂课长吴尚贤的陪同下由滇起程赴京。抵达北京后,清廷筵宴缅甸使团两次并赏赐物品。此次缅使进京,使中断了近百年的中缅官方联系重新建立。但这次进贡并没有使中、缅建立起正式的朝贡关系。按照一般建立朝贡关系的程序,朝贡国先要“奉表纳贡”,即必须携带要求册封的国书和贡献方物。而作为宗主国的清政府,则要颁诏、赐印、行赏,“凡封外国,必赐之诏敕,初内附,则赐之印”。[1]拥有封印和诏书是建立朝贡关系的最终标志。然而缅方使团的这次北京之行,仅仅是一种试探,因而“国书”的翻译、方物的采选都由吴尚贤代办;而清政府对缅甸也仅仅是赏赐物品,而并没有赐印、颁诏。清廷之所以对缅使来京没有作出积极反映,一方面是对缅甸使团的诚意有所怀疑,因为清廷认为缅甸使团来华是吴尚贤从中游说,“但恐缅使入贡,原因吴尚贤纠合而来”,[2](卷378,P10-11)以致吴尚贤与缅甸使团从北京经昆明回国时,中方逮捕了吴尚贤。另一方面,清廷对缅甸使华的目的也有所怀疑,一些清廷官员认为:“将来缅甸设有寇警,必另求援兵,不应则失统御之体,应之则苦师旅之烦,恐鞭长莫及,反难善处”。[3]然而即使这种不冷不热的关系也没有继续维持下去。因为在缅甸使团回国后不到半年,即1752年4月,缅甸南方的孟族军队攻破了国都阿瓦,延续了200多年的东吁王朝灭亡了,代之而起的是雍籍牙王朝。中、缅刚刚建立起来的交往渠道因缅甸政局的变化而中断。 雍籍牙王朝统治下的缅甸并没有主动与中国建立官方关系。当时的缅甸国势正盛,向南入侵暹罗,向东骚扰中国云南边界。中国为惩罚缅甸入侵中国边境地区,从1765年(乾隆三十一年)起,先后用兵4年,并曾深入缅甸腹地,但“征缅”没有彻底取得胜利,中方主帅或畏罪自杀(刘藻)、或被朝廷赐死(杨应琚)、或战死(明瑞)、或身染瘴疾而亡(傅恒)。乾隆帝动用全盛期的国力并没有打败缅甸。由于中、缅双方均师老兵疲,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两国军队在缅甸的老官屯订立协议。关于协议内容,中方记载的内容为“缮具表文,十年进贡一次”、“还所拘絷官兵”以及“永不犯边”三事。[2](卷848,P17-18)缅方记载为清军撤退、恢复双方贸易和每十年遣使通好。[4](P453)中、缅双方都记载了缅甸“十年遣使”这一说法。不过,在战争结束后近20年中,乾隆皇帝希望的缅甸朝贡使团一直没有出现。为此,清政府于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派都司苏尔相携檄谕至老官屯催贡,却被缅方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