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排满主义和黄帝 清末,尤其在最后十年的革命热潮之中,“排满”口号影响之大,流传之广,举目皆彰。清末革命运动之目标若仅限于推翻专制王朝体制,建立共和制政府,不难想象作为革命果实的中华民国之成立将会大大推迟。清末革命运动之所以深入人心,迅速壮大,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在运动中植入的讨伐满族虐政、光复汉族统治的“排满种族主义”。(注: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5期。清末民初的汉族和满族关系详细论述的新著有:EdwardJ.M.Rhoads,Manchus and Han: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ina,1861-1928(Sc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0)。)1907年,杨度目击革命运动的高昂之时曾评论道:“排满革命四字,几成为无理由之宗教”。(注:《杨度致梁启超函(1907年)》,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398页。)当时的排满主义狂潮,借此可略窥一斑。 排满情绪席卷中国,乃于17世纪中叶的满族征服之初,而非始于清末。例如,记录了清兵在征服中国关内疆域时大肆杀虐之暴行的《扬州十日记》及《嘉定屠城纪略》,作者笔端饱含民族憎恶感情。这两册书尽管被清政府列为禁书,但仍在整个清朝统治期秘密流传于民间,不断刺激着汉族人民的复仇情绪。果然,孙中山等清末革命活动家最初作为革命宣传材料所利用的,就是这些书籍。(注: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第10页。关于辛亥革命期的宣传活动,可参照小野信尔:《辛亥革命と革命宣传》,小野川秀美、岛田虔次编:《辛亥革命の研究》筑摩书房,1978年出版,第37-88页,以及小野和子:《孙文か南方熊楠に赠つた《原君原臣》について[关于孙中山赠送给南方熊楠的《原君原臣》]》,《孙文研究》第14号,1992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末革命家堪称清初反清民族主义者的后裔,但他们并未满足于仅仅趋鹜两百年来之反满情绪。区别清末与清初的排满论,可依据两者的诸多差异,其中之一便是前者所持的浓厚“科学”色彩,即指出“汉族”、“满族”之差异根源于“人种”不同的近代人类学(按现时的说法,应为体质人类学或是人种学)的登场。 将世界人种分别为五类(高加索人种〈白人〉、埃塞俄比亚人种〈黑人〉、蒙古人种〈黄人〉、马来人种〈褐人〉、美洲人种〈红人〉)的西方近代人类学知识的介绍,始于19世纪后期。此后日本、中国等东亚的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试图借此方法来解读世界的现状及未来,清末的革命活动家亦不例外。当时人类学的普遍说法,将汉族、满族作为蒙古人种的分支,定位于不同“种族”。此分类为革命派排满主张恰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注:关于排满革命论和中国近代人类学诞生关系的论述,可参照石川祯浩:《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主义与中国人类学的兴起》,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以及Ishikawa Yoshihiro, "Anti-Manchu Racism and the Rise of Anthropology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 Sino-Japanese Studies,No.15,April 2003。)即满族不仅是文字风俗相异、文化程度低下的蛮族,根本上与汉族源于不同的种族,故理所当然应被汉族所驱逐和摈斥。邹容所撰《革命军》,堪称清末最为普及的革命宣传小册子,其中的主张正是这一典型之例。 此外,清末同清初排满主义的另一个显著差异在于:清末的排满主义,导致了明确的汉族概念——亦可说是作为汉族的民族认同——的兴起,和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之构想圆融无碍、浑然一体。革命后诞生的中华民国,因为将其自身重新定义为包括满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故对于汉族民族主义的过度强调,至少在形式上一直被讳避,而另一方面,活跃于革命阵前的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曾构想以居于本土十八省的汉族为核心的单民族共和国的蓝图代替以满族为支配民族的多民族帝国,却也是事实。(注:深町英大:《中华民国成立期の国家统一问题——多民族支配の正统性》,《中央大学论集》第18号,1997年;江田宪治:《中国におけゐ诸民族统合の课题——辛亥革命期の论争中心》,《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纪要》特别号,1998年: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の研究》多贺出版,1999年出版,第52-74页。)20世纪初叶,在排满主义的洪水猛兽之中,“汉族”作为一个拥有“想像”上共同祖先的假想的血缘集团迅速诞生,既而刺激和鼓舞汉族民族主义的诸多工具亦相继出台,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注:关于此点,坂元弘子:《中国民族主义の神话——进化论·人种观·博览会事件》(《思想》第849号,1995年),以丰富的论据,提示了饶有兴味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