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撷英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

      周成璐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92~98)

      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的产生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最重要的特征乃在于它的“公共性”。其中关于“公共空间”的权力问题尤其受到公众的关注。它包括行政权力、资本权力、专家权力和公民权力。

      公共艺术的生成与成熟的表现形式,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有关,它已日益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志。同时它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一个变量,无论是它的基本理念还是具体运作,都可以体现出社会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和强度。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公共艺术与社会、与大众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最具有社会性的一门艺术。可以说,社会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社会性是公共艺术的生命。在我国,要保证公共艺术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制度是当务之急。

      建筑美学的哲学阐释

      冒亚龙

      (《华中建筑》,2006.1.12~15)

      现象学哲学从存在论范畴研究建筑美学。系统哲学把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以及审美环境作为三个关联性的子系统置于耗散结构系统中,运用哲学方法对该系统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是建筑存在的本质,“公共期待视域”和“共通感”的审美要素构成了建筑艺术美学价值的评价标准,并使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揭示了建筑美学价值系统呈现独特的两重性: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和人文的建筑艺术美学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就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固定的图式

      ——维纳斯“斜卧”姿势的研究

      文/常雷

      (《艺苑》,2005.6.21~25)

      维纳斯“斜卧”姿势作为一种固定的女性裸体构图形式存在,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内最早创作,后经提香、委拉斯贵支、马奈等人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在表现“情欲”、“色情”、“欲望”等象征含义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随着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完善,“维纳斯”作为“斜卧”姿势的最初载体,从一开始的神话特性,到现实生活中人,再到虚幻、毫无身份意义的“人”这样一种过程转换中,其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时至今日,维纳斯“斜卧”姿势完全摆脱了“维纳斯”的范围局限,开始作为一种纯粹的经典构图方式固定地出现于艺术家的画布之上,并作为艺术史图像学的判断依据而存在。

      论16—18世纪日本西洋画风的社会文化背景

      窦志强 徐振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85~91)

      主要以耶稣会向东方传教为契机,西方绘画开始传入中日两国。东西方文明及其绘画的交汇,在中国和日本体现出许多共同的特点。但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主要由于中日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背景,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和绘画界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形成有趣的对比。面对西方文化,日本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表现出与中国不同的倾向,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境况使他们倾向天主教,促成了天主教美术的兴盛;作为武家政权的中央政府能够折衷性地学习西方文化中于己有用的成分,促进了兰学的发展和绘画中科学的因素的运用;而以中间阶层为代表的武家文化的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使得各种画派可以吸收西方近代绘画的写实主义因素。

      本土化:百年中国油画的主题词

      (《文艺研究》,2005.8.113~119)

      油画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载体,甚或一门手艺。这样一个外来的艺术品类,通过在中国土地上历经百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题材内容、审美情趣、表达方式等方面已经本土化。在西方一些地区,写实体系的油画虽已退出主流位置,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和一种精神载体,其并没有穷尽继续发展的可能。它在当代中国找到繁衍的土壤,也完全合乎文化发展迁变的逻辑。油画在当代中国兴盛繁茂的势态,使人们有足够理由去思考如何构建起符合客观事实而非生搬硬套的价值体系和专业化评判标准。我们甚至应当设想,它将回过头来影响西方,成为世界画坛必须尊重的参照系。这是21世纪,谁也不能忽视崛起了的中国。

      清末民初的大众美术及其意义

      周爱民

      (《文艺研究》2006.1.121~129)

      面对晚清文人画,康有为感言“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然而若对清末民初的大众美术现象加以考察,便会发现另外一番局面。民间年画与城市画报一方面延续着传统文化的内蕴,另一方面又借着社会新的文化因素的增长而创造出新的内容和形式。其对社会生活触及之深、之广,以及表现之直接,在当时的画坛,难有其他绘画门类与之相比。在“五四”时期深刻的文化转型来到之前,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和观念已经通过民间年画和城市画报这样的大众媒介,得以在民众中“调适”。

      道教房中文化研究视域中的汉代养生画像石刻

      (《河南社会科学》2006.1.152~154)

      摘要:养生汉画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达着“下根”之人对于道教义理的认识和选择。以往相关研究多流于图像内容的阐释,着力点在于将该类画像还原成文献,缺乏对图像形式背后所隐藏观念意味的关注,未曾从道教房中养生思想对汉画观念浸润的层面作深入考察。汉画房中养生题材是一种宗教仪式符号,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道教养生观念的诠释和图解,它的出现,与汉代特殊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