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群言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整个人类艺术史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因为艺术是作为主体的人认识、体验客观世界和表现自身思想、感情的手段而存在。艺术表现人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其中再现人的真实形象、表现人的活动和内心世界是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世界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以此为目的做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硕果累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公元14—16世纪)的美术在这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令人瞩目。著名的瑞士文化和艺术史学者布克哈尔特(J.C.Buckhardt,1818—1897)在其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中曾经把文艺复兴概括为“发现世界和发现人”。人是宇宙间最深奥、最神秘的存在,是科学、哲学和艺术永久研究的课题。每个人,他的外形与心理有超越时代的一面,又无不刻上时代的烙印。艺术中人的形象则是时代最真实、最生动的“镜像”。艺术创造之所以特别关注人和人的形象,是因为人在万物中最有智慧、最美和最富有生气,人的形体最匀称、最和谐,最能吸引敏感于美的艺术家;更是因为人(历史和现实的)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程,不断引发艺术家们的思考和表现的兴趣。还颇有意思的是,艺术家对自身形象的迷恋和描绘自身形象的欲望,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因为艺术家把认识自我作为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探究人的秘密的重要手段。艺术家塑造的人有两种主要类型:共性的和个性的。所谓“共性”的,是艺术家着眼于社会上普遍的人,着眼于人的社会性活动,而不是写个别的、特定的对象。而所谓“个性”的,则是注重表现“这一个”特定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在后一类形式中,最流行的是人物肖像。在肖像艺术中也有理想化和个性化两种倾向,那是属于另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了。只是需要指出:不论是“理想化”的或是“个性化”的肖像,都必须与表现的客观对象有“肖似”之处。

      

      春(1478年)

      桑德罗·波提切利

      

      《东方三博士的膜拜》(1475年)

      桑德罗·波提切利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展——人的形象”这一话题。这一展览提供的作品主要描绘的是人,有些作品用间接的方法反映出人的生活方式,而绝大多数则是直接描绘人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其中很多是肖像作品。作品的门类包括绘画、雕塑和少量工艺品。作品创作的时代跨越六个世纪,包括文艺复兴的酝酿期(13—14世纪)、初期(15世纪)和盛期(16世纪上半期)。从16世纪下半期开始,文艺复兴作为思潮和运动逐渐落幕,在艺术上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之为“风格主义”(Manerism,源于意文maniera)和“巴洛克”(Baroque)时期。进入18世纪,艺术风格又朝古典的方向演变。

      意大利方面是按照“人”作为时代的“镜像”的主题来策划此次展览的,选择了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六个世纪的作品。鉴于其中的多数作品出自文艺复兴艺术家之手,经过我们反复研究,采用了“文艺复兴艺术——人的形象”这一展览名称。对此,我们在展览的布置和文字说明中,都有所交代。

      人的形象之所以为文艺复兴艺术家们所特别重视,主要源于一种“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l' Umanesimo)是文艺复兴社会、文化运动的中心思想,它和古代希腊时期的人本主义有渊源关系,也是后来推进资产阶级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在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力求用世俗的教育摆脱教会的束缚,新类型的学校开始出现,学校中的教学科目除“神学”外,增加了研究自然和人的被称为“人文学科”的内容,如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人文主义”一词由此产生。人文主义思潮随着经济的发展日趋活跃,许多杰出的人文主义学者不仅在文化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政府内担负要职。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中心,杰出的代表人物,如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都在这里进行了有声有色的活动。继佛罗伦萨之后,罗马、威尼斯也先后成为人文主义者的舞台,这三个城市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主要中心。这些城市的人文主义艺术活动有共同的特点,也各自有特色。例如佛罗伦萨的艺术在许多方面得到美第奇家族的支持,而在罗马,不少重要的建筑、雕塑与绘画活动则与教皇有密切的联系:威尼斯作为贸易和商业的中心,又作为水乡之都,富有感性的世俗文化比较活跃,绘画中更重视色彩、色调的表现。

      

      圣家族与圣约翰

      1506—1508年

       米开朗基罗

      人文主义的主导思想是对人的肯定,反对人的生活受神的主宰,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和隐逸生活,提倡现世的奋斗精神,提倡享受现世的欢乐与幸福;人文主义崇尚理性,主张积极探索人与自然的秘密,探究未知;人文主义崇尚希腊罗马古典遗产,人文主义学者们在古典遗产中发现了一个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异同的文化世界,找到了借以推行改革的精神力量。从表面上看,那时的人文主义者所做的努力是试图使古典文化艺术复兴与再生,但本质上被后人称之为“文艺复兴”的艺术运动是当时社会内部发展的一种需要。其他因素,包括对古代典籍在内的文化遗产的再认识和再发现,只不过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而已。在16世纪,意大利画家、美术史家瓦萨里(Vasari)撰写的《大画家传》(Lives,1550)中,指出了从乔托到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发展、复兴的历程,但仅仅局限于造型艺术。而“文艺复兴”(Renaissance或Rebirth)一词扩展到专指一个历史时期则始于19世纪,最早出现在法国学者米希列(Jules Michelet)的法国史的著作中;英国罗斯金(Ruskin)在《威尼斯之石》(Stones of Venice,1851)中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术语。而在1860年,布克哈尔特在其著作中,将意大利文艺复兴视为一个有机的实体。他认为,对于世界与人类的新发现是基于人类心灵的新体验,而不是来自于古代典籍的复兴。人文主义的信念和理想,驱使艺术家描写人和人性,具有人文主义内容的文学、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