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2568(2005)04—0054—09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年画是我国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艺术样式,过年家家贴年画反映了我国民间的习俗。被国外盛誉为“东方古老之花”的中国年画历经了千古岁月,绵延至今,是我国民间民俗的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份我国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年画”一词正式出现,是在清代的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其云:“(春节)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开头)也。”① 作为“年文化”的年画,不同的地区,因习俗等的差异,年画的主题内容与表现形式自然也存在着差异。
重庆梁平县(原属四川川东的万县地区)老年画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年画一样体现了民间吉祥文化的特征,她以其自身的地域特色,显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四川绵竹、夹江两地的年画并称为西南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年画以及生产地。梁平,史称梁山。据《梁平县志》记载,西魏元钦二年始建于梁山县,历史悠久,1953年才将梁山县改称为梁平县。但梁平老年画究竟发生于何时,目前尚无可信的史料印证。就唯一可查的是,《高梁耆英记》这部文献资料。这是一部专门荟萃梁山(梁平)清代时期的梁平文人的感想、诗歌、记事、题记等的集子,由梁山梦蜨氏、张孔修编辑于民国25年,梁山劝学所刊印。其中有的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靠的参考史料。《高梁耆英记》中收录有清代诗人蓝选青(约活动于清初)的《梁山竹枝词》,其云:“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② 从诗人的年代上看,梁平老年画大约产生于清康熙时期,这仅仅是一个下限。诗句中印证了梁平老年画在清代已经盛行于京城与省会大城市,足见梁平老年画流传甚远。不仅如此,我们还从《高梁耆英记》收录的诗句中,可以明确地看到清代时期梁平老年画在民间盛行的情景。如孙太陶的《梁山竹枝词》云:“新贴门神与彩钱,干支嵌入选青联。邀同相好人三两,去拜邻家跑跑年。”③ “竹枝词”源于巴渝地区,最先就名为“巴渝辞”,记录了巴渝地区的风俗人情,各地山川、名胜,以至方言、俚语等,是流传于渝东一带的民歌。巴人善歌舞,每逢佳节喜庆,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击鼓踏歌,联唱竹枝。公元822年,刘禹锡来到三峡,这期间,刘禹锡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华,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由此竹枝词在中唐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高梁耆英记》这里的“梁山竹枝词”的描述,就是对梁平(梁山)盛行年画这一习俗的一种客观事实的描述,同时透露了梁平老年画以“门神”为主要内容的特征。的确如此,我们从文献与实物对照,梁平老年画大多是门神题材。 一、主要年画刷房沿革与图像的传播 上面《竹枝词》中的“屏市”指的是梁平县的屏锦铺。屏锦铺(现为屏锦镇)是梁平老年画的主要发源地,后来屏锦的刷房又开设到了袁坝驿(现为袁驿镇)。屏锦铺在清乾隆年间年画业成立了行会,会名为“梅葛会”。梅葛二仙是民间染织业的颜料祖师,便以梅葛二仙之姓成立染织帮会。④ 刷房的坊主和工匠都可自由加入。并还由染纸、刷房老板集资捐修“梅葛庙”,每年农历6月16日举行办会,祭祀梅葛二仙以及商讨和履行帮会一切事务性的工作。据梁平徐典隆老人(1911—1979年)的口述历史记载:梁山红纸刷房,始于清代乾隆时期的龙家刷房。即龙家刷房是梁平老年画的源头。乾隆末年,徐典隆的太祖父徐梅仙幼年学刷红纸于李家凤祥字号,而李家凤祥字号又是向龙家刷房习的艺。徐梅仙成艺后,自开“和盛发”字号。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刷红纸门神。后来徐家又发展了由徐典隆的叔父开办的“徐·德和泰”、“徐德和”刷房。从屏锦铺清乾隆开始至民国,在这200多年的跨度里又扩展了大约三十多家刷房字号,诸如桓太正、恒仪号、正兴号、信立号、王恒茂、锟发号、信义恒、德和泰、冯兴祥、德钦恒、正兴隆、张正顺、复兴恒等,均集中在梁平的屏锦半截子街和袁驿镇一带,两处刷房人员数百人之众。
要论规模与影响,清嘉庆元年(1796年)徐韩臣(1756年—?)创办的“信立号”才真正具有较大的规模并从此有了深远的影响。仅徐韩臣的“信立号”一家雇工匠就有三十余人之多。著名刷房“信立号”到徐丰隆(1879年—1943年)、徐誉隆(1873年—1946年)堂兄弟时,于1921年成立信立号的分号,即“丰记”和“誉记”。“信立号·誉记”在湖北的宜昌、沙市、汉口等均开设分庄,其年画面向西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及湖南、陕西等地区外销,十分盛行,然而“誉记”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因走水路时装运年画驳船触礁翻船,从此便走向衰微。而“信立号·丰记”则要幸运一些,徐丰隆的大儿子徐弼,二十年代从南京艺专毕业后回梁平在中学任教,受过学院艺术教育的他利用假期参与家族的年画制作,这对梁平老年画的生产与发展无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宜昌有年画销售业务。抗战开始后,日寇飞机对梁平狂轰滥炸,也没能中断梁平老年画的生产。另外,清朝末年“德和泰号”亦兴盛蓬发。“德和泰号”作坊主徐梦堂(约1874年—1924年)常年在上海销售年画,其六个儿子都分别设立刷房,规模较大。“德钦恒号”的坊主徐云昌有一个堂弟名徐云山(1854年—?),自幼父母双亡,拜了当时川东一位较有名气的画师雪六子为师,同时又向民间艺人学习木雕技艺,加上天资聪颖,颇富想象力,十五、六岁就能独立刻版印制,从而深得作坊主的重用。他超出古老的神荼、郁垒等门神题材,创作了《钟馗嫁妹》、《麒麟送子》、《盗令出关》等民俗题材的年画,颇有几分“浪漫主义”的意味。他这一新颖的艺术想象力与艺术创造手法,吸引了其他刷房商号,争先仿效摹刻,影响深远。其中《盗令出关》现收入《中国美术全集·版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