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学校德育的资源意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雅琴,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张雅琴(1956-),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管理学研究。

原文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各种社会理论已经综合地指向了人的发展,学校德育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有非物质性、不可替代性、社会历史性、无限增值性等特征,其社会功能表现为政治上的导向与保证、经济上的激励与协调、文化上的濡化与开发,其个体功能有净化功能、增值功能、成长功能等。应该树立学校德育的资源意识,重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德育的功效。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04(2006)03-0137-0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由于当代科学进步和文明发展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人的发展和解放,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空前彰显,于是,学校德育对于个体社会化的意义更为突出,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人才的优势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使我们逐渐意识到,学校德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树立学校德育的资源意识,深刻认识学校德育资源的属性和功能,以便更好地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一)学校德育资源说的理论依据

      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资源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如今“资源”这一概念已经超越了其最初的应用范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如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究其根源,这种趋势与人的主体性价值的确立与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在揭示价值本质的时候是从主客体关系入手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可见,价值理论凸显了人的目标和取向,肯定了人本身的存在和意义,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同样,学校德育的价值也是以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为前提,“是人和社会在学校德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2]。显然,学校德育的价值体现了学校德育实践和认识活动对于一定社会集团和个体需要的满足,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内在尺度或者是人的本性的体现。既然我们承认学校德育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就应该意识到它是一种有助于实现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价值”,或者说它本身就是能够满足群体和个人需要的一种特殊社会资源。

      从人类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来看,管理的实质就是“社会组织中,为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3]。如果说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组织中有目的的协调,那么协调的中心无疑是处于一定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之下,具有一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现实的人。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源的思想萌芽,到西方管理理论发展中人对于企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一直到当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人力作为潜能无限的资源,不仅成为现代人的共识,而且作为一种存在于人的体力和智力之中、投入到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性要素,其资源地位远远超越了物力资源成为人们热切关注、亟待开发的对象。学校德育的资源效能就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这是因为:其一,它关注人尤其是人的精神状态;其二,通过教育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时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通过学校德育形成社会核心的价值观、主流社会的政治信仰,可以避免组织陷于狭隘的专业技能和经济目标,将组织的最高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从而有效实现组织的目的。不可否认,学校德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管理资源。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依然可以寻求关于学校德育资源在理论上的强有力支撑。回顾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有影响力的各种思潮,具有代表性的有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新基础教育等,虽然各种教育理论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从本质上讲,它们都具有一致性,即教育旨在促进个体身心全面、自由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因此教育应该成为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教育是个体生命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不竭资源。学校德育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注入了一种精神进步的“生长剂”,即个人对于政治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人生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如此看来,学校德育的确不失为人力“精神增值”的动力和源泉。从人本心理学的前提出发,我们便得到人性乐观结论:人的价值、意义、尊严等内在需要可以转变动机进而影响行为,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被激励的,尤其是从责任感、成就感、价值感等精神层面进行内在激励。学校德育就是以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的高层次的心理教育资源,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是激发个体自我实现、获得心理力量的内在源泉。

      (二)学校德育资源的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挂在每个人的嘴边,成为“一个陈词滥调,一句神奇的口头禅,一把意味着通向现在与未来的一切奥秘的万能钥匙。”[4] 的确,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进程,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目前,我国在经济上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渗透、扩张,在政治上,主权国家的权力和功能由于市场、跨国公司、世界贸易组织游戏规则等因素的影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更为严峻地是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和温情脉脉的文化整合背后,价值的冲突和困境往往使一个民族迷失前进的方向。如果说全球化的竞争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全方位竞争,那么,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学校德育无疑是我们竞争的优势资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刻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形成于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之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思想根基,在面向世界的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5] 由此可见,强化国家意识、发扬民族精神、坚持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学校德育,是我们应对国际竞争、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先进性的精神屏障。在此,学校德育不仅仅体现了我们在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优势,其本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