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仕民,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王仕民(1963-),男,湖北云梦人,博士,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问题。在历史上,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有过平衡与渗透;但更多的是不平衡,甚至是分离,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危机。现代社会,德育和智育必须走向平衡,实现渗透,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德育和智育关系的必由之路。研究现代社会的德育和智育关系的平衡与渗透,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6)05-0070-04

      歌德曾经说:凡是值得思考的都不是没有被人思考过的,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重新思考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上,人类在片面发展德育或智育的过程中,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重读历史,反思过去,才能理智地思考未来。现代社会,德育和智育的关系走向平衡,实现渗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研究它意义深远。

      一、德育和智育关系的历史解读

      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德育和智育有过平衡与渗透,但更多的是不平衡,甚至是对立的。对这种关系的历史解读,有利于我们深层思考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深层把握德育和智育在现代的平衡与渗透。

      (一)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简单平衡时期。古时候,德和得是一个概念,指的是得到某种东西的方式或过程。德育和智育是平衡的,它们相互依靠、联系、渗透和融合,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德育和智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方面,但是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仍然是平衡的,相互渗透的。虽然这种平衡和渗透在古代是简单的、原始的,但总体上仍然是平衡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担负着社会的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不仅把前辈所积累的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而且把一定的社会规范传授给下一代,使他们能够适应现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要求,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人类不可能只传授知识,或只传授道德,即我们通俗意义上的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向下传递的,德育和智育并没有分离。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个佐证。

      (二)德育和智育关系的典型不平衡时期。历史上,德育和智育的不平衡,典型地反映在两个时代,即中国的封建时代和欧洲的中世纪。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由于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较少,相互间处在隔离与半隔离、封闭与半封闭状态,这是由生产力不发达造成的,这时的德育和智育处于分离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文化应该说是一种排斥民俗文化的精英文化。德育文化的现实追求,往往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体现一种抽象的道德人格。在儒家伦理主导社会发展的状况下,古代德育日益脱离了经济、科技,走向了道德。人的发展侧重于道德,人成为“道德人”。这个时期,德育和智育的不平衡是非常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统领一切,教会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具有浓厚宗教神学色彩的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把其看作是实现神性的重要途径。在经院主义者看来,人只有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和善良的人,即虔诚信仰的基督教教徒。欧洲中世纪,在学校教育被强调的是德育,传播的是宗教神学;缺乏对智育的重视,造成了德育和智育的严重分离。

      (三)德育和智育关系的极度不平衡时期。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一方面采取残酷地剥削工人的方式榨取剩余价值;另一方面采取引进技术、改进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反过来资本家又加大了对机器和技术的投入,使得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度发展。这种现象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而忽视精神、道德、人文知识的传授,使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造成了极度分离,德育和智育畸形发展。当然,现在情况所改善,德育和智育的分离情况有所缓和,但依然处于分离状况。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是分不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推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是利益机制。这种利益驱动往往缺乏全局观念、缺乏整体目标、缺乏道德驾御、缺乏行为规范。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有限的资源,不得不争夺、争斗;国家之间,为了有限的资源,不得不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得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这都是缺“德”造成的。所以,经济越发展,科技越进步,越需要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类必须把高人文、高精神渗透到高科技之中,确保高科技、高技术为人类的繁荣和富强服务。说到底,就是要实现德育和智育协调发展,把育德和育智统一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

      二、现代德育和智育不平衡的表现与根据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德育和智育关系问题的认识分歧,德育和智育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甚至分离的状况。我们有必要对这种不平衡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在德育实践中加以解决。

      (一)社会分工的精细导致德育和智育的发展不平衡。人类社会飞速向前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精细,随着教育机构的大量设置,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从教育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德育和智育各自成了独立的社会成分,承担着独立的社会职能,而绝非停留在“文以载道”的意义上,这就导致了德育和智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职能多样化带来的“智育化”,强化了德育和智育的这种不平衡。随着教育职能日益复杂多样,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品德,教人做人,还要进行职业训练,提供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的需要。尤其在科技竞争和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学常常是出于一种实用的考虑。这样,教学就渐渐趋向“智育化”,教学中的德育和智育的不平衡渐次加大。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在一定的社会中,物质和文化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文化为物质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物质和文化的辩证协调发展,是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又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辅相成的。从“人的依赖关系”(人对自然的依赖和个人对群体的依附)到“物的依赖关系”(个人的独立性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前提和基础)的发展,意味着社会文明从农业文明提升到工业文明。但文明的这种提升,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市场经济,造成人们交往的普遍性、产品的丰富性、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个人独立性的同时,也带来财富的两极分化、人的物化;工业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经济迅速增长,同时又可能导致个人片面发展、社会结构畸形、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高科技在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同时,往往会出现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