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成文,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1;   阮剑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陈成文(1966-),男,湖南隆回人,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阮剑兰(1981-),女,广西博白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原文出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进民主法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创设诚信友爱的氛围,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有利于维持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五个结合”,即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世界观教育、舆论引导、法制建设、环境优化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3X(2006)05-0074-06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价值观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对既有的价值观加以选择、过滤、统和、重组,并传递给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符合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是中国人民价值行为的思想核心和原则。因此,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法治

      社会的和谐首先应该表现为社会的民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通过立法机制保障人民充分享有各种合法权益。因此,民主离不开法治,法治是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法律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然而,法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一种外在尺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1] 337这里所说的“高尚道德”实质上是指集体主义。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能够使人们明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集体利益为基础,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当上述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障个人利益。这样就可以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内在秩序,一种内在精神,由此而推动民主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第二,一些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把发展放在首位,打破旧体制下的平均主义,由此出现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应当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群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尤其要消除产生分配不公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非法的因素。进行价值观教育,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损人终害己的人生哲理,认识到个人财富的获得、价值的实现、事业的成功、幸福生活的创造都要靠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并不能通过投机取巧、非法经营、弄虚作假来获取。这样,人们就会树立积极、健康、向上、平和、互利的心态,就会缓解和消除人们之间的矛盾,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样就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创设诚信友爱的氛围

      诚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子也说:“巧作不如拙诚。”其实,无论是个人或是企业甚至是政府,都不能不讲诚信,都离不开诚信。斯大林曾精辟地指出:“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2] 354-355就是说,我们坚持集体主义,但是也会满足个人正当需求。然而,有些人故意夸大“个人利益”,为了实现所谓的“个人利益”,上演了一幕幕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巧取横夺的丑剧,甚至在被喻为“象牙塔”的高等学府中,也存在学术腐败和贷款失信等问题。事实证明,这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为社会所唾弃,甚至是遗臭万年的。另外,如果社会成员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崇尚我行我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别人需要帮助时,非但不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反而是高傲冷漠或置之不理,那么整个社会将毫无温暖可盼,更无和谐可言。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间、互惠互利、诚信友爱。只有诚信,才能和睦共处;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最终互惠互利,达到“双赢”,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求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集体主义,另一方面又要求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允许人们在合理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完善、自我的发展、自身的利益。这样,“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就会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也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整个社会便会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并且大胆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