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内涵和价值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耀灿,曹清燕,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张耀灿,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

内容提要:

本文在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认为它是正确“三观”的生动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丰富发展,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时代标尺。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6)05-0026-04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概括言简意赅,内容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等,从如何对待国家、人民、科学、劳动、他人、义利、法纪、生活的角度,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深邃,价值丰富,它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具体的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丰富发展,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时代标尺。

      一、“八荣八耻”荣辱观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荣辱观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荣”和“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的概念,自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文化精神活动之始便紧紧伴随着人类。“‘荣’即光荣、荣誉,‘辱’即耻辱,它们反映的是主体(个人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自己的实践或交往活动等原因,得到他人、群体、社会给予的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或羞耻感或自卑感。”[1] 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2] 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3]

      荣辱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人生观涉及许多问题,一般来说,可以归结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做人的基本问题,第二层是做人的一般路径,第三层是做人的具体境况。”[4]“人生的具体问题包括生与死、义与利、苦与乐、荣与辱、爱情、交往与友谊、成才等诸多问题……在人生观中则表现为生死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爱情观、友谊观、成才观等。”[5] 可见,荣辱观作为人生实践的具体问题之一,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表现。荣辱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它能够集中反映出每个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人生的根本态度,从一个人的荣辱观可以看出他的人格品行。如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但同时市场经济中求利活动的负面影响,使“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泛滥,人们的羞耻意识受到一定程度的解构与腐蚀、淡化乃至消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困惑和迷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混淆。虽然社会一直在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但人们对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模糊认识,而且由于教育目标过高、教育内容抽象,使得教育显得虚无缥缈。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内容中包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新形势下我们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有了具体标准和规范,不仅旗帜鲜明,内容具体,而且看得见、摸得着,可对照、可实践,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八荣八耻”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生动的体现。

      二、“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丰富发展

      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经济改革、社会转型的伟大历史任务,自提出这一战略任务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完善、丰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并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是第一次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内容、原则等进行论述,初步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纲要明确指出,要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指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而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