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特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法学院

原文出处:
中外德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德育教师,是指专门或主要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作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作为教育主体的德育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占有主导性地位。德育教师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虽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其自身的人文关怀特质却是根本性的影响因素。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特质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的,是指德育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有利于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素质。以往对于德育教师素质的研究多从教师自身出发,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完善,而忽视了教师作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这一特定角色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因而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业务水平(当然这些也是很重要的素质),而忽略了其人文关怀精神,忽略了从以人为本(或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来考察教师的人文关怀素质。笔者认为,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特质,应更多地包含对学生精神关怀的素质和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强烈的角色主体意识、积极平等的人性观、深厚丰富的人文素养、健康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全面的精神关怀能力。

      一、强烈的角色主体意识

      角色主体意识是德育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自觉和明晰的认识,它包括德育教师对于自身在整个德育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主导性作用和所担负的具体使命,以及自身主体性活动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强烈的角色主体意识,是德育教师自觉地以主体身份与责任意识践行德育人文关怀的重要驱动力,是推动德育教师由应当的人文关怀主体向实际的人文关怀主体转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人作为社会的应当的和可能的主体要转化为现实的和实际的主体,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主体人的自我意识。就是说,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实际确立和有效实现,是以人对自身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地位、职责、使命和任务及实现途径等的足够清醒的自觉意识为前提条件的。”① 在德育活动中,德育教师实际的主体地位也是与其角色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密切相关的。强烈的角色主体意识,为德育教师不断丰富内心世界、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人格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和教育对象不断变化着的思想道德需要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是德育教师有效地开展德育人文关怀活动的内在基础。

      德育教师的角色主体意识还包括其“真善理念的自我性确认”②。德育教师虽然也是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的长短优劣、喜怒爱憎。但是,德育人文关怀过程是德育教师向教育对象传播社会主流道德观和主导价值观、以德育教师为主导进行德性修养的过程。因此,在德育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德育教师已经转换为教育主体这种特定的社会角色,这一角色决定了其必须具有真善理念的自我性确认。因为从根本上说,教育主体这一特定的角色,实质上是人自身走向发展完善、社会走向发展完善客观要求的人格化,其“真善理念的自我性确认”实质上是人类社会性要求的理性自觉。因此只有德育教师自身追求真理、确立信仰、修养德性、忠诚事业、提升境界,才能影响学生、启迪学生,才能完成“德育”这一神圣的事业,实现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

      二、积极平等的人性观

      所谓人性观即怎样看待人的一种基本观点。德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涉及到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人性观决定德育观,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德育观。从德育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德育教师对人的态度最核心的要求是“积极”和“平等”。

      所谓积极地看待人性,就是要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相信人的本性在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和值得信任的,每个人都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面发展的潜质;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成长的潜力,能够自我依赖、自主自立;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改变的巨大潜能。所谓平等的人性观,即以一种平等的态度看待每一个人。在德育实践中这种积极平等的人性观一是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即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二是表现为对学生的接纳,德育教师要学会无条件地接受每一个学生。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安全的心理气氛,这种良好的气氛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无条件接纳上。尽管学生身上有许多的不完美,甚至存在许多问题,但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接纳的是学生这个人,而不是学生的个别行为与思想;要深信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人,有一定的潜质,相信他们有能力从自身潜在的资源中开发促进自己健康成长、最终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负责的。三是懂得尊重和欣赏学生的个性及其差异。应相信人各不同,相信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人的世界)。在德育过程中注意发现人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相信人各具潜质,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独特的个体,有本身的尊严。人的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鲁迅先生曾指出,生命应是“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③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气质和冲动等。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的火花……”。④ 四是表现为对学生的关爱。德育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应具有无私性、无差等性和恒常性。要全方位、全过程地关爱学生,关爱全体学生、关爱学生的整全性生命、关爱学生的终生持续性发展。

      德育教师有了这样一种对人的基本态度,在德育过程中,就会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成长潜能的发挥,促进其走向成熟,而不是包办代替地进行教育和指导;就会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固有的优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不顾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及其心理需要,强调学生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并习惯于用强制、命令、威胁的方式训教学生或惩罚学生。积极平等的人性观以教育人文精神为核心,相信通过关注人、尊重人、信任人、接纳人,就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