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露璐,江苏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江苏镇江 212013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高校教师师德问题是近年来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及规范;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理论深度;社会调查范围不广;提出的一些对策缺乏实践操作性。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007-1539(2005)06-0076-03

      一、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研究概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

      教师职业道德是伴随着人类教育活动的产生、发展和教师职业的出现,并在一定阶级或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师道德问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有许多相关论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师德思想,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了许多新观念,也推动了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与此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新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师德问题成为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庆10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一讲话对师德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2005年3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师德研究的新高潮。

      近年来关于师德问题的著作有《教师伦理学》(王兰英、闵嘉国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师德概论》(任顺元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教师伦理学概论》(李春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师德新论》(申建军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师德修养十讲》(杨茂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师德通览》(林崇德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教师伦理学专题》(檀传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以及《教师论》(王思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等。这些著作对高校教师师德问题都有所涉及,但目前专门研究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专著较少,仅有《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论》(钱焕琦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尽管目前学术界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师德问题进行研究的专著较少,但已出现了大量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从中国知网(CNKI)中以“高校”和“师德”为篇名检索词检索到的结果显示,从1994年1月至2005年8月,共收录有999篇论文。这一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师德问题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

      从当前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队伍来看,研究人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高等院校及各类研究机构中从事伦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学者;二是高等院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前者大多拥有比较深厚的伦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素养,后者的优势则在于从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二、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1.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及规范

      关于师德的内涵,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2]。也有学者提出,师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师德,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与工厂产品生产劳动两种劳动的相似性出发,可理解为教师从事传授知识劳动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基于上述两种劳动的异质性,有着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教师应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积累公民的基本道德,即传统的育人;二是注重“因材施教”,找寻开启学生创新潜力和能力的金钥匙,并自己在科研方面有较大的创新[3]。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强调“责任”的重大意义,第一次把“责任”摆到“师德之魂”的高度,认为“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他还阐述了人民教师肩负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等三项主要责任,明确了新时期师德之魂的新的重要内涵[4]。

      关于高校教师师德规范的最早论述是由康有为提出的,他按照幼教、小教、中教、高教的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和行为准则:“德性慈祥,身体健康、资禀敏慧,有恒心而无倦心,有弄性而非方品者”;“学行并高,经验甚深”、“德性仁慈,威严端正,诲诱不倦”、“唯才德是视”;“行谊方正,德性仁明,文字广博,思悟妙通,而又诲人不倦,慈幼有恒”;“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高校教师的师德规范应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大部分学者认为,新时期高校师德规范应当在继承传统师德规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以“依法治教、严谨治学、学高身正、教书育人”为基本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