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季爱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武汉理工大学讲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内容提要:

德育模式研究是德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对德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德育模式的自身理论研究与德育模式的类型研究方面。由德育模式的研究观照德育研究的趋势,我们发现,德育研究将更注重相关学科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更加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字号:

      长期以来,德育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德育研究范畴内,涉及诸多问题,德育模式研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德育模式的建构受制于一定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模式的研究特点及呈现类型各异。这是值得进行分析的。本研究所选取的时间跨度主要是从1999年到2004年6月,期刊来源包括《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外国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教育类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并以中国期刊网以“德育模式”为主题词搜索的文章为补充。通过对近年来的资料进行查阅分析,我们归纳出德育模式研究的两大特点:其一,对德育模式自身理论问题的研究增多;其二,呈现的德育模式类型纷繁多样。

      一、关于德育模式自身理论问题的探究

      德育模式作为一个理论反思对象而存在,是德育模式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生的。关于德育模式自身理论问题的探究,是指将德育模式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对“德育模式”的内涵界定、其本身的理论特征、理论建构方式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德育模式的内涵界定

      有学者认为,德育模式实际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理论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它为人们观察、理解和思考德育提供了种种综合方式[1] (第211页)。

      另有学者认为,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德育计划,也不是德育理论[2] (第81页)。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经过德育实践而稳定下来的德育活动内容、形式及其实施的方法策略和评估办法。

      还有学者借鉴心理学中对模式的理解,认为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德育研究及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德育模型。它既包括论述人们在道德上怎样发展的一种理论或一种观点,也包括促进道德发展的一系列方法或原则[3] (第66页)。

      (二)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

      关于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有学者认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德育模式研究形态的变化,认为今天的德育模式已从纯粹的学术建构走向跨越理论与实践界限的实践运动;在德育模式研究中,采用以实践叙事为主体的研究结构。第二是德育模式研究功能的扩展,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德育模式研究,寻求德育改革的赋权能力,使学校德育改革逐渐从纯粹行政推进转向专家推进的轨道;另一方面,将德育模式研究作为德育实践的理性工具,使学校德育模式研究的理性水平大大提高。第三是德育模式研究价值的延伸。德育模式研究已不仅是解决个人德育观念与行为操作的价值指南,而且在更大范围内影响整个学校德育的基本信念与行动方案;而且,德育模式已成为学校德育研究的一种言说方式,成为实现学校德育的价值载体[4](第71—76页)。

      (三)德育模式建构

      如何建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是当前德育模式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有学者提出,德育模式的建构应依据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是时代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第二是民族文化传统;第三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第四是相关学科为道德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为保证德育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建构德育模式必须遵循主动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此外,德育模式的建构要分步骤地进行,需经过准备阶段、建立阶段和实践完善阶段[5] (第59—60页)。

      现阶段,德育模式建构中的理论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是关注“主体——学生”;第二是突出“个人体验”;第三是“理解”成为德育的基础;第四是引入“交往”理论;第五是注重道德能力的培养。德育模式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是关键。目前,德育模式建构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第一,德育基础理论和模式研究应该“本土化”;第二,应注重从哲学角度构建德育模式;第三,德育模式构建必须关注实践问题[6] (第9—12页)。

      二、主要德育模式类型

      近年来的德育模式类型可谓异彩纷呈,但以一定的德育理念为指导并包含一定操作构想的基本可成体系的德育模式类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欣赏型德育模式

      有论者认为,在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即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这样,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从逻辑角度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表达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二是德育情境的审美化;三是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这是欣赏型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因而,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和欣赏[7] (第107—112页)。

      (二)“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学会关心”是21世纪的教育哲学,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是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它以“学会关心”作为基点与核心,是道德教育从“培养论”向“学习论”转移的过程,或者说,这一过程是道德教育重点由教育、培养逐步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道德教育从以往强制性的教育转向自主性道德学习,更符合德性形成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中授—受关系、人—人关系的转变。“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操作办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造关心性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导关心品质学习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品德践行作业、设岗服务制、道德游戏、关爱叙事等方式。由于“学会关心”是一种全面完整的道德学习过程,因而,本模式采取重“行”的知情行结合的道德学习策略,在“研究方案”与教育实施方面,采取“践行—体验—认知”的路线[8] (第8—12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