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志远,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武汉 430070)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已经建构了自己的范畴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具有客观性、流动性、抽象性等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具有认识功能、方法功能、构建功能等主要功能。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字号: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已经初步建构了自己的范畴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的本质的基本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单元和骨架。研究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加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和基本概念,它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内容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它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本质和规律性,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就其形式上看,它具有主观性;而就其内容上看,它却具有客观性。就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源泉来说,都是客观的。但是,一切唯心论者都否认范畴的客观性,只强调范畴的主观性,这样就把范畴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割裂开来了,从而使范畴变成了抽象的图式。我们在康德的哲学中明显地看到,思想的内容和形式处于完全脱节的状态。范畴不是物本身的本质、内容和联系的反映,而是物之外的、不依赖于物的思想形式。因此,在康德看来,关于范畴的科学,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内容本身的学说,而是关于思维所强加于自然之上的纯外在形式的学说。黑格尔虽然中肯地批评了康德逻辑的主要弱点和弊病,但是他对康德的批判,是从客观唯心论的立场出发的。在黑格尔看来,概念、范畴是和现实相联系的,但是,它们是自然的基础和源泉,而自然只是概念的异在、绝对观念的异在。列宁在阐述概念的客观性时指出:“否定概念的客观性、否定个别和特殊之中的一般的客观性,是不可能的。”(注:《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213、213、142、178页。) 因此,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客观性,也是错误的、荒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客观性,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有所不同。物质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客观性,仅仅是指其内容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思想与行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它们虽然都是头脑中精神性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思辨的产物、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结果。

      2.流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流动性,是指它的发展性、相对性和辩证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内容、数量,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范畴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类思维的历史和人们使用概念的经验证明:“人的概念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过渡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注:《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213、213、142、178页。) 这是因为范畴正是从物质世界中吸取内容,物质世界中的矛盾运动决定思维中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概念、范畴的运动和发展。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不仅会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已有范畴的内容,而且会提出和增加新的范畴,丰富其范畴理论的宝库。例如,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充分、恰当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载体,如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从而形成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范畴。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的形成要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相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所获得的范畴,不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无限宇宙一个部分、一定层次的普遍本质的反映。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更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会使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成为过时的或是陈旧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会使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内容更精确、更科学、更完善。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辩证转化,反映了它的暂时性、过渡性和渗透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唯物辩证法成对范畴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能够辩证转化的。列宁反复指出,概念、范畴的本性是转化的。他尤其重视辩证法范畴之间的对立和辩证的转化。他说:“辩证法是研究自在之物、本质、基质、实体跟现象、‘为他存在’之间的对立的。(在这里我们也看到相互过渡、往返流动: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注:《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213、213、142、178页。) 辩证唯物论认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不仅互相对立、互相排斥,而且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到人们的思维中,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运动、变化和转化。例如,内化与外化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一方面,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不是凝固的、僵死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动的、相互转化的。这是因为对偶范畴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可以互相贯通。一方面,教育者要积极推进内化过程,坚持必要的正面教育灌输;另一方面,教育者又要善于引导外化过程,要促使受教育者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诸心理要素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并获得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从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到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转化。这说明内化与外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