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实现的矛盾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甲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影响着其功能的实现。有五对矛盾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实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市场功利和实用导向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式教育与当代大学生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不相适应的矛盾。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实现。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和矛盾究竟在哪里?只有真正找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和矛盾所在,对症下药,逐一加以解决,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得到实现。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初步梳理出目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实现的五对矛盾: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市场功利和实用导向的矛盾;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式教育与当代大学生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不相适应的矛盾;第三,如何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的矛盾;第四,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渴望回答社会实践不断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跟不上实践发展的矛盾;第五,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增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析、引导不力的矛盾。本文重点分析第一、第二对矛盾,并努力探索解决矛盾的思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市场功利和实用导向的矛盾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是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和根本保证。

      从一般意义上讲,理想信念能给人一种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一种未来的理想生活和光明的前景。形成和追求理想,是人的超越本性所决定的,人总有超越现实状况、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但是只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理想信念追求,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生命动力和生命意义。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特征,正是立足于历史时代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谓之空想,不是因为它所追求的价值理想太美好,而是因为它所追求的美好的价值理想不具有现实的基础,即不具有科学性。“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32页。)因此,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既是远大的崇高理想,又是科学的和现实的理想。我们现在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走向这个理想,都是在接近这个理想。但我们走向这个理想的道路又是充满矛盾和坎坷的,是在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中走向这个理想的。我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创造物质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空间和物质条件,但同时我们也面临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挑战。市场经济一般的、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交换法则、竞争法则、利益法则、消费法则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物化,不仅改变了人们所赖以为生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情感方式、是非观念和价值追求。在市场竞争中,能不能获得利润,成为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成为能不能进入令人羡慕的时尚物质生活的门槛,成为在世俗社会中是否具有社会地位和能力的标志。在市场竞争中,人的价值追求的这种量化、工具化、物化、功利化,深深地影响和冲击着我们的莘莘学子,使有些学子经不住商品、货币之神的诱惑,把获得丰厚的物质待遇当作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把时尚的消费和物质享受当作自己生命的渴望体验,忽视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淡漠。正像有的被调查的学生所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里,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很少。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但也许永远也无法达到,许多人这样说。很多大学生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前途、生活等等,对马克思主义并不关注。今天在大学校园内,最受专注的是外语和计算机等实用专业知识的学习,名目繁多的‘考证’和各种技能培训也很火;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少都是为学分而学,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热情。”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应对市场的这种实用、功利导向的冲击?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能不解决的矛盾。从学理上看,至少有两个问题必须讨论清楚,或者说必须做到两个“去蔽”:一是搞清楚市场经济产生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的根源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危害,揭破物的关系遮蔽人的关系的秘密,使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知理性化,清醒地意识到市场的“物”的价值的膨胀对人的价值的压抑,意识到市场的自发性使人陷入自发生存状态的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生存状态由自发走向自为,使他们的价值追求从盲目走向自觉,即从片面的实用、功利性的追求,走向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相统一的人生意义追求。二是搞清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应当看到,市场经济的表面现象、表现形式以及它的具体运行规则确实遮蔽着它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但是马克思却以其历史辩证法的深遂洞察力,看穿了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秘密,揭示了它的发展的历史必然走向。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第520页。)第二阶段为什么能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对此,马克思作了历史辩证法的深刻分析,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不过是从一定的历史出发点或基础出发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但决不是生产的某种绝对必然性,倒是一种暂时的必然性,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和目的(内在的)是扬弃这个基础本身以及过程的这种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360—361页。)这一个必然的过渡点,“已经自在地、但还只是以歪曲的头脚倒置的形式,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它还创造和建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第520页。)这是马克思所透视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联系。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在联系,更是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所要求的,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有内在的统一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越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提高,社会越进步,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越接近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