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爱国主义教育的若干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桂莲,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社会弱势群体的显现并逐步扩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对象,其特殊性给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些特殊课题。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应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同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并结合其特殊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02 期

字号: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旨在鼓舞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伟大旗帜和精神动力,所以,重视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特殊的实践意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封闭型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弱势群体的显现并逐步扩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新生的特殊教育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不仅是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解答而且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回应的崭新课题。

      一、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特殊性及其表现

      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是任何教育都必须要遵循的教育规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自觉的思想教育活动,因而必然要遵循这一规律。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新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象,既有其他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共性,又有其发展的特殊性而表现出来的某些独特本质特征。因此,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及其表现,是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前提。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理论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这个群体综合起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生理原因而形成的生理性弱势群体;一类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社会性弱势群体。因为前者在任何社会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本文中不予以讨论,本文所说的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后者。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产生背景的特殊性。尽管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历史现象,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从根本上消灭了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虽然以职业为参照的收入差距一直存在,但在物质比较贫穷落后的计划经济年代差距不大,社会分层现象表现得并不明显。只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尤其是相应的分配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后,我国的社会结构才开始出现分化:那些从事社会资源方面占有几率比较多的职业的人逐步富裕起来,而那些从事社会资源占有几率比较少或没有的人则逐渐陷入相对贫困。随着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显露和加大,那些越来越多的日益陷入贫困的人逐渐形成为一个群体,他们因在社会变革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被称为社会弱势群体。可见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是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相对其他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特殊性。社会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变革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人,他们有着其他社会群体不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竞争力。社会弱势群体从其构成来看,其主体是工人和农民,他们基本上不具备或者很少具备在社会中竞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优势,总体上来说他们除了本身的劳动力外,几乎没有别的,因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经济收入低,生活非常贫困。社会弱势群体大都在社会中从事属于较低或最低的位置的职业,甚至是无职业,在经济上收入很少。这些收入一般都只能用于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必需,生活非常贫困,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会陷入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状态。三是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想靠自己的努力来争取改善自己的处境,但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又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心理上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和依赖心;另一方面,因为处境艰难和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又有着对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和敌视的情绪。

      社会转型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社会弱势群体的数量和规模还会继续增长与扩大。面对这一特殊的群体,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关怀,及时引导和教育。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性给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特殊课题

      爱国主义教育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旨在通过对人们进行关于祖国的历史与现状的教育,使他们产生对祖国深切热爱的情感和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这种情感和信念转化为为祖国作奉献的行动。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不可回避的重要教育对象,其产生的特殊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特殊性给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些特殊课题,使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都得到丰富的同时,也表现出针对特殊教育对象所应有的特殊性。这些特殊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增强弱势群体参与和支持社会改革的意愿和能力的课题。根据社会变革时期的时代特征,增强弱势群体参与和支持社会改革的意愿和能力,是社会弱势群体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解决的特殊课题。爱国主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的思想、行为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对祖国的热爱最终要落实到报效祖国的行动上。这种行动不仅表现在当祖国遭遇欺侮和侵略时每个国民的牺牲奉献,也表现在对祖国的繁荣发展的辛勤建设中所作的努力。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变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需要全体人民积极参与、支持和奉献。而人们支持和参与改革的最基本的动力就是期望改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因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p28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了实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但是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受所占资源的限制,不仅很少或难以享受到社会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而且还要承受社会改革所带来的负面代价,如下岗、失业等。这样就有可能使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和宣泄,就会阻碍他们参与和支持改革,影响他们努力工作的意愿和能力。社会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力量,缺少了他们的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是很难继续顺利向前推进的。因此,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努力把握时代的基本特征,消除社会弱势群体对改革开放的抵触情绪,增强他们参与、支持和奉献于社会改革的意愿和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