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德育目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雷召海,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湖北 武汉 430074);   王宁,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海南 海口 570228)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内容提要: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根本在于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注重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推进社会进程的重要力量,在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把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入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特别是德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道德观念人才的关键,也是一个由理念到行动、由认识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的过程。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6 年 02 期

字号: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推进社会进程的重要力量,要注重其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从其实践或操作层面来看,力图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相互协调的问题,但从更深的道德观层面和价值观层面来看,则是一种道德观与价值观的转变,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则是人才培养理念或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因此,探讨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特别是德育培养目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培养理念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理念,并非一种发展模式。它要求人们“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协调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生态等各方面的因素,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1](第38页)。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在人(主体)与“他者”(客体)的关系上,追求尊重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调整人的思想观念,继而调控人的社会行为,寻求人与“他者”的协调发展;在人自己的道德层面,自觉地为社会长远利益而放弃一些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认识自己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核心,只有将发展主体的培育放在首位,才能形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持久推动力。因此,它首先要求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这样一种发展观念,以此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才能变为现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中心——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高等学校构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真正实现有赖于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也就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转变。事实上,早在20世纪末,对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就有专门论述。1998年10月5-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宣言》第一条第一句话便是:“我们重申,应保持、加强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使命。”这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理念和目标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就逐渐被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逐渐引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构的高等学校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也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就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关系的中心。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指出,发展战略应当促进人类的持久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增长应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不受损害。能否找到解决上述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办法,取决于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社会已经逐渐变成了知识型社会,高等教育和研究正作为个人、社区和国家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作用。”[2](第158页)而“没有一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提供最基本的有熟练技术和受过教育的人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确保真正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高等教育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要求下进行新的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发挥其本身具有的三大社会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观最终也就落脚于具有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上。

      具体而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首先体现在高等学校要真正使知识服务于当代,造福于后世,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他们增强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信念、职责和使命感,具备一定的将来投身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和能力,成为未来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领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人才或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其次,高等学校应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各种机会,自觉担负起向社会各界群众普及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的义务和职责,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他们支持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自觉性,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学过程、知识创新为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为主的产业化等综合载体,大力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工作,主动为决策及职能机构提供社会可持续发展咨询,以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要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最后落脚于依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原则和特征,构建具有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自然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是人类主体即“人”与自然客体“他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正确判断,应该成为一种当代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基本的道德素养。这种观念要成为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道德素养,纳入高等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体系中。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观是高等学校德育系统的新要素

      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的道德、品行、自觉自律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越来越依赖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的道德规范的提升与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依托。一种新的发展价值观,不可能自发产生并起作用,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和灌输,才能被受教育者经过怀疑、认同、接受等过程内化为其内心信念。高等学校一直以来都是新价值观的发源地和辐射源,是新价值观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宣传者,向学生灌输、传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进而向社会宣传、推广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应是高等学校德育的使命。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体现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高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视程度及普及程度。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应该引入、完善高校德育系统,纳入高等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