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到重视。五年前,现代物流作为一门组织管理技术在我国开始起步,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为适应国际物流发展的趋势,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性意见。2002年,全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式启动。2003年,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全国政协提出的《现代物流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从体制、政策、人才等方面加强研究,提出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措施”。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经国务院同意,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并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2006年 3月,在全国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里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标志着现代物流作为产业的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认。 第二,物流经济运行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 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23%。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左右,明显快于“十五”时期GDP增长9.5%的水平。“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5年的18.6%,五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2005年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当年服务业增加值的16.6%。 第三,物流企业和物流市场成长迅速。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成长、成熟,是“十五”时期物流产业地位得以初步形成的基础。中远、中海、中外运、中邮、中铁、中储等传统大型国有物流企业都在“十五”期间进行了改制重组,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型;宝供、南方、大田、宅急送、远成等民营物流企业,“十五”期间发展势头迅猛;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TNT)、敦豪(DHL)、总统轮船(APL)、马士基 (MAERSK)等外资物流企业利用我国扩大开放的机会,抢滩中国市场。这些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改革中成长,促进了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发展。提高了物流供给和服务能力,加快了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业务分离和外包,促进了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汽车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电子物流、会展物流、连锁零售物流等专业物流市场发展迅速。 第四,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进度加快。“十五”期间,我国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19.7%,比“九五”时期加快4.2个百分点。铁路提速,公路联网,专业化泊位相继建成投产,长距离油气管道开通,车船运力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的状况开始缓解。到200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万公里。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建设在“十五”期间起步,促进了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十五”时期,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突出成就。在企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整合、优化与提升的基础上,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十五”期间,我国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现代物流运作的基础条件,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增强。 第五,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全面铺开。五年前,我国物流规划、标准、统计核算、人才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十五”期间,这些工作从无到有,全面铺开。全国物流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准备征求意见。在物流标准化工作方面,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继批准成立丁跨部门、跨行业的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了《物流标准体系表》,编制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并正在组织实施。在物流统计核算工作方面,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了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对于全面监测分析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方面,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已从2001年的1所发展到2005年底的165所,物流师职业资格等在职培训工作进展较快,物流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