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关系的实践经历了20世纪五、六年代的排斥合作关系、70年代的仅注重企业内部关系的整合、80年代开始建立买主——供应商战略性合作关系,一直到90年代应用供应链管理概念建立整个供应链的合作关系以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绩效的演进历程,供应链关系日益呈现出一种新型的组织间关系形态,形成了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关系,供应链关系管理成为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一个新的挑战,而供应链关系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前沿问题。 一、供应链关系的新特点 供应连管理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企业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但其定义还要追溯到80年代初。Oliver和Webber(1992)通过对美国、 日本和西欧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传统的管理整合性营销渠道的方法已难以达到效果,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供应链管理。此后,其他学者开始采用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及观点,从中可以发现供应链关系的几个特点: (1)供应链已从单纯的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的单一链状结构演变为一种从上游多重供应商的供应商到下游多重客户的客户的复杂网络结构; (2)在这一复杂的网络结构中, 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已从单纯的两个企业的关系,如供应商——零售商关系,演变为既有纵向、又有横向的网络依存关系; (3)供应链的管理已从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上升为一种企业战略, 一种企业哲学,即通过复杂的业务活动和网络关系的整合与管理以创造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因此,鉴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供应链成员关系的复杂性,有关供应链成员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供应链关系的四个层次 纵观国外学者对于供应链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内部供应链、双边关系、外部供应链和供应链网络,如图1所示: 附图
资料来源:Harland,C.M.,1996,Supply chian management:relationships,chains and networks,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7(special issue),72. 图1 供应链关系研究层次 第一层次——内部供应链,是企业内部功能的整合的管理,包括内向和外向的物料流和信息流等功能的整合。这一概念是由Oliver和Webber于1982提出的,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的一个内部过程,其研究限于企业内部的操作层上,主要是研究供应、生产和销售等企业内部功能的整合,注重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但较少涉及企业间的关系。 第二层次——双边关系,是与紧密供应商或经销商或零售商的双边关系的管理,是将供应链作为从纵向一体化到纯粹市场关系间的一个中间形态的关系来研究。但这样一种关系仅局限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这类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组织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第三层次——外部供应链,包括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客户的客户等成员在内的企业链的管理,是将供应链作为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最终客户的企业间的链式结构来管理。这一层次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注意的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成员操作的一致性。研究的主要原理是工业动力学,或称为佛雷斯特效应。所谓佛雷斯特效应(Forrest Effect)是指对工业活动的信息反馈特性的研究,表明组织结构(政策)扩大和(决策和反馈)时间延迟怎样相互作用,影响企业的成功。它论述在一个公司,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中,信息流、资金流、订单流、物流、人员流和资金设备流之间的相互作用[1]。供应链中的工业动力学研究表明:上游企业比下游企业遭受更大的变异性与干扰。佛雷斯特效应对订货、预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产生影响,供应链中的长鞭效应就是这一原理的反映。 第四层次——供应链网络,包括为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相互关联的企业网络的管理,是将上一层次的单一供应商、单一经销商、单一最终用户扩展为多个供应商、多个经销商和多个用户,从而将供应链成员视为组织网络来研究。这一层次的研究更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络连接关系,更强调供应链成员的战略伙伴关系。马丁·克里斯托弗是最早提出供应链网络这一观点的,他认为供应链是在给最终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不同过程和活动中所涉及的上下游相互联系的组织网络[2]。Harland(1996)认为网络层次的研究应从网络中的竞争位置、网络成员的界定、网络结构与网络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3]。 有的学者的研究则跨越了以上三个层次,如Harland(1996)用系统的观点,通过对欧洲汽车市场的双边关系、链状关系和网络关系等不同层次的行为关系的研究,分析了需求的感知与实际绩效间的缺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