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上说:准则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清清,卜海涛,《中国财经报》记者。

原文出处:
中国财经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011
分类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读本)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广大会计工作者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日前,财政部副部长、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楼继伟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上作出这样的评价。

      中国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相伴相随、相互促进的。在十多年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始终不渝地遵循下列指导原则,确保企业会计准则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必须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会计准则作为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健全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只有将准则建设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沃土,企业会计准则才会具有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民主决策的基本要求。科学严密的组织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制定机制是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成立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聘请了20多位委员和160多位来自经济、法律、企业界和政府部门、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为制定会计准则提供咨询服务;严格了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建立了从立项、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模拟运行到审定发布的一整套管理制度,确保制定工作公开、透明、高效。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必须与我国法律要求和具体实际相适应。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由财政部制定并发布施行,属于部门规章范畴。因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体例结构、行文规则和表述方式,也必须符合法律要求和我国具体实际,这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顺利贯彻实施的重要条件。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必须与会计国际趋同的时代潮流相协调。会计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着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必须在立足我国国情、维护我国利益的基础上,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积极推进会计国际趋同,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构建统一会计信息平台。

      本着上述指导原则,在国际国内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锐意改革,继承创新,顺利构建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3个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有关应用指南也将陆续出台。

      中国准则建设的崭新突破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广大会计工作者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楼继伟表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蕴含着四大创新理念,一是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二是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三是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四是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一准则体系将促使、甚至迫使上市公司提高其业绩和内部公司治理。

      楼继伟说,基本准则开宗明义地指出,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必须为报告使用者作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并为此对确认计量原则作了系统严格的规定。这一目标的确立和理念的升华,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与此同时,从信息披露这一关键环节入手,对原有财务报告披露要求作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比较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要求企业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和附注,要求企业必须在附注中提供充分、及时的补充信息,要求企业必须将所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要求企业必须按照与年报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定期编制中期财务报告,要求企业必须披露业务分布信息和地区分布信息。企业会计准则对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的全面系统规定,必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从而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体现了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政策导向和基本原则。

      “趋同不是照抄。”楼继伟说,同与异的关键判断标准,是确认计量的政策选择。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我们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些制度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铸牢了基础,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趋同。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此前签署的“联合声明”,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事实予以了确认和肯定。

      此次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从准则层次看,既有居于第一层次、统领驾驭的基本准则,又有位于第二层次、针对性强的具体准则,还有处于第三层次、操作性强的应用指南;从准则类别看,既有普遍适用的一般业务准则,又有兼顾特色的特殊行业或业务准则,还有专门规范财务报告问题的报告准则;从准则项目看,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的17项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9项准则,覆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从各项准则的有机联系看,一环扣一环,衔接有序,规定一致,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促进了各项经济业务的顺利进行和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