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银行业务的迅速拓展使银行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日渐凸显,效率与公平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得以合理配置,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已成为银行审计面临的崭新课题。2003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颁布了新风险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于2004年随即修订了审计风险准则并出台四个征求意见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法更作为一种新审计理念,成为备受审计职业界关注的热点。笔者以为,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在银行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是必要的、迫切的,也是可行的,不仅有利于提高银行审计的效率与效果,而且有利于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解读 关于“风险导向审计”及其是否在我国应用的问题,理论界主要有二种不同认识和观点。刘峰、许菲(2002)认为,给定利已经济人假设与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风险导向审计很容易走向极端性应用,那就是:审计师只要经过测试认为其风险可以接受,即便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的现象,且这一现象也为审计师所知晓,审计师也可以签发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黄世忠(2002)也担忧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将有可能导致审计失败。另一种意见则相反,朱小平(2003)认为,“风险基础审计”中的“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商业风险”(Business Risks,也译为经营商业风险);谢荣(2004),认为,以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称为风险导向审计;陈毓圭(2004)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改进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而且,后一种观点普遍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有其科学性、有效性,应在我国审计实务界中逐步推广。理论认识上的不统一制约了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 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颁布的新审计准则、新审计风险模型及评估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质上是以被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强调对被审单位可能引起的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风险导向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相比,它突出了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比,它将风险评估的范围从微观拓展到了被审单位的宏观背景下,审计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1)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向风险评估为中心。(2)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二因素的风险评估转向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估。(3)由注重实质性测试转向分析性程序的运用。(4)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宏观层面分析其与重大错报风险相联系的内外部环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优点:基于战略系统观,从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层面上对被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缺乏全面性分析而导致审计风险的缺点,它不仅仅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上的一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审计理念的更新,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审计新理念。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评估更加准确、科学,能更准确地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域,从而依据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银行审计的必然选择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然而,银行的高负债率及业务经营和融通资金的基本属性又决定了它与其他企业不同。它天然具有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负外部性。这“三性”特征决定了银行业的发展对外部制度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再加上银行业始终面临严峻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世界各国无一不对金融业实施严格的监管。近期揭露的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的“高山”事件及广东“南海”骗贷案等也均显示:银行业仅有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必须强化金融监管及外部监督,审计是经济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然而,银行业务量大、资金往来频繁,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民间审计,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都比较突出,审计资源短缺。在信息系统条件下,详查法不是不可行的,但显然是不经济的,因此,必须探索科学、高效的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入手,对风险高的业务与内容加大审计力度,追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 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社会环境需要新的审计方法,同时也为新的审计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首先,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建立审计对象的信息数据库,而银行有着良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来看,要从宏观、微观不同层面对被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其先决条件是必须充分了解被审单位,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信息不对称就易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银行信息技术起步早发展快,2004年人民银行又更新了商业银行账户管理系统、支付系统等,其较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与程序为数据采集奠定了基础,为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被审银行的资产质量、负债状况、结算业务操作及其内部控制等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商业银行有着较为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模式和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早在1996年,中国银行业就开始尝试授信管理,后来又引进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等。2001年新巴塞尔委员会又对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改进,其风险识别、评估与认定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借鉴,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的运用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