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萨本望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本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文出处:
和平与发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7
分类名称:国际政治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世界格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结构,主要取决于各国和各种力量、特别是各大国和集团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比和利益制衡的状况。分析世界格局的状况特点,研究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预测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是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制定和调整内外政策的基本依据之一。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大趋势已为并正在为国际形势的发展所证明,并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认。因此,探讨“多极化”的内涵、渊源、现状及前景,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多极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多极化”,并不是说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一“极”。能成为“极”的国家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中的某些要求: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三是领导集团较为得力,战略和政策运用比较得当,能得到国内多数人民的支持;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作用力和凝聚力,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成为一个“力量中心”,能在自己周围吸引住若干友好的支持国。各个极或中心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既展开竞争,又合作对话。当然,极或中心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由于地区形势更加复杂和多样,本文主要对全球性多极化走向作一粗浅探讨。

      “多极化”意味着多个力量中心,是对“两极格局”和“单极化”的否定。冷战结束,持续40余年的两极格局已经寿终正寝,自不待多言。然而,“两极”之后是否会出现“单极世界”,仍有些不同看法。成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自恃取得了对苏“冷战”和对伊拉克“热战”的胜利,野心进一步膨胀,以“世界领导者”自居,妄图建立一家独霸的“单极”世界。早在1992年2月, 美国国防部曾草拟了一份题为《1994-1999年防务计划指导方针》的文件,强调“美国在冷战后时期的基本战略目标应当是维持美国在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防止在西欧和东亚出现能够对美国至高无上地位提出挑战的任何全球性竞争对手”。〔1〕美国总统克林顿1995年10月6日在“自由之家”就美对外政策发表演说中称:冷战结束后,“美国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和具有独一无二的能力”,“担负起领导全世界的责任”,“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价值观和促进美国的利益”。〔2〕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美国的这种建立一家独霸的“单极世界”的图谋既力不从心,又不得人心。克林顿政府推行的“参与和扩展战略”四处碰壁,干涉别国内政和向别国输出美国价值观的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其他主权国的强烈抵制。俄罗斯前外交部长科济列夫曾撰文称:“21世纪的国际体系不会是在美国统治下维持的和平,也不会是任何其他形式的一极或两极主宰下的世界。美国没有能力单独实行统治。”〔3 〕的确,两极体制解体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更加强大,更不意味着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将会永远保持下去,并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与其说美国是“冷战”的胜利者,倒不如说也是“冷战”的一个失利者。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美国造成深刻而严重的内伤,使美国衰落的进程加快。可以断言,美国独霸天下的美梦是注定要失败的。

      二、“多极化”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进程并非自近日始,而有着深刻和长久的理论和实践渊源。概括起来主要是: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综合国力对比经常处于你消我长的变动之中,各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作用力也处于有升有降的变化之中;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中的“均势论”,相互构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制约、合作和依存的关系与格局;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国所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政经模式、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世界本来的面貌就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正是这种“文明的差异”使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形成以各种文明为中心的多“极”或多个“中心”。

      事实上,二次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早已起步。美国的相对衰落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重要背景,而美国的相对衰落也并非自“冷战”结束后才开始。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两场战争早已使美国元气大伤,从二战后爬上的顶峰上逐步跌落下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就承认:“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挑战。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尼克松当时甚至断言:美国正要到达古希腊和古罗马那种“陷于衰落的时期”。〔4〕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认为, 美国也象过去曾经称霸世界的其他大帝国一样,为了保住霸主地位,“把越来越多的资财用于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从而得了“帝国过度伸展症”,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让军事负担较轻的国家赶了上来”。〔5〕

      与此同时,在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之下,二次大战的主要战败国日本和德国,在美国核保护伞的庇护下,利用美国与前苏联展开全球争霸和进行全面军备竞赛的机会,降低姿态,埋头实干,大抓经济振兴,大搞科技开发,不仅逐步重建了被大战破坏了的国民经济,而且将英国、法国等老牌发达国家甩在后面,渐渐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有力挑战。不仅如此,更有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脱颖而出,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的迅猛崛起,对国际力量对比的重新排列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经济实力的多极化和经济中心的多元化,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主要渊源。

      即便在两极体制时期,多极化苗头已有许多显露,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亚非和非洲20余个前殖民地国家先后赢得了独立。1955年4 月在印尼万隆举行了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由29个亚洲国家召开的“亚非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仅1960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就有17国宣告独立。1961年至1968年,非洲又有16个新独立国家诞生。在万隆精神鼓舞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的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多,给两极格局以巨大冲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