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064(2006)04-0058-04 一、日本青少年道德危机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出现了以欺侮、校内暴力等为主要特征的青少年道德危机,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普遍关注。下面,我们就从表层危机入手,探讨日本青少年的道德危机。 (一)表层危机 表层危机主要表现为欺侮、校内暴力、凶恶的青少年犯罪、飞车族、性越轨行为、偷窃、抽烟、吸毒、喝酒、自杀、家庭暴力等青少年不良行为。它反映了青少年对人、集体和社会的淡漠、仇视和对抗,反映了青少年对自我的否定、对人生的厌倦。限于篇幅,笔者仅以欺侮和校内暴力为例,说明日本青少年表层道德危机的现状。 欺侮是指对比自己弱的人进行身体或精神上的折磨、欺负或虐待[1]。这里所指的“弱”不仅包括身体的弱,也包括立场和人数处于劣势的场合。因此,欺侮主要是指占优势的一方,对特定的人进行单方面的身体的、心理的折磨。早在封建社会,日本就有欺侮现象,但当代的欺侮比过去严重多了。1980年代以来,欺侮已经成为社会上公认的学校问题。1984年7名学生不堪忍受欺侮而自杀;1985年日本的小学、初中、高中共计发生了155066次欺侮事件[2]。1987年以后,欺侮事件有所减少,但却朝着低年龄化、匿名化和阴险化的方向发展。1994年和1995年是自1986年以来欺侮发生事件最多的两个年度;1996年以后,欺侮又处于相对平静的时期。 日本学校中的欺侮现象在班级中发生的占绝大多数。这是因为,班级的空间很容易产生欺侮现象:一是班级成员一般一年之内不能变更;二是学校和教师对班级的要求是一致的;三是从表面上来看,班级和其他人很难看到班级内部的情况。因为青少年从早上到傍晚都在班级中度过,从加害者的角度来看,每天长时间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从被害者的角度看,很难脱离班级,也不易转校。因此,班级内的欺侮容易发生,也容易升级。班级内发生的欺侮现象的一半,是低频度的欺侮,是比较容易解除的。这种欺侮,多发生在小学,加害者约为2-3人。班级内发生的欺侮现象的另一半,是高频度的欺侮,每周2-3次,时间长达一学期或一年以上,加害者是一个小团体。班级内欺侮的方法多是对被害者讲坏话、开玩笑、嘲弄、无视、孤立;其次是散发被害者的流言蜚语、在被害者的东西上乱写乱画,偷被害者的东西等;第三是打、踢和威胁被害者,性质严重的如恐吓被害者榨取钱财和集体殴打被害者等。 校内暴力是指学生在校内发生的暴力行为,包括对教师的暴力、学生之间的暴力、对他人的暴力、对学校的物品损坏四种类型。和欺侮不同,校内暴力主要强调“暴力行为”,而不问造成暴力的原因是什么。“校内暴力”一词在日本是从1978年开始使用的。1980年前后是日本校内暴力达到高潮的时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据统计,1982年,有1388所公立初中(占日本公立初中的14.8%)发生了暴力行为,有657所初中发生了对教师的暴力行为,被害教师达1715人,有暴力行为的初中生达2810人。而且,实际数字可能比统计数字还要高[3]。80年代初的校内暴力的风暴,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努力下,在1984年左右平息下来。从1987年至1993年,校内暴力的发生件数呈现出缓慢增长的势头。从1994年开始,校内暴力事件又开始剧增,其中初中暴力事件的增加幅度很大。而且在暴力事件中,初中生对教师的暴力事件较为严重,1995年达到880件,1996年达到1300件[4]。90年代中期以后,校内暴力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加害者是那些平常看起来很“普通”的孩子,而不是80年代那种穿着奇形怪服、脾气乖戾的孩子。而且,校内暴力的发生件数,还在不断地增长。1998年日本全国青少年的校内暴力增加到29671件,比1997年增长25.7%;1999年又增加到31055件;2000年增加到34595件,达到有史以来暴力发生件数的最高峰[5]。2001年以后,校内暴力的件数才开始缓慢减少。 综上,从量的发展来看,欺侮的发生件数经历了1984-1986年和1994-1995年的高峰期,从1996年以来呈现了逐年递减的现象;与此相反,校内暴力的发生件数经历了1980-1983年的高峰期、1984-1986年的低潮期、1987-1993年的缓慢增长期以后,从1994年开始迅速上升,到2000年发展到最高峰。从质的变化来看,欺侮逐渐向严重、恶劣、阴险、巧妙、不易察觉和低年龄的方向发展;校内暴力逐渐向低年龄化、普遍化的方向发展。从二者的关系来看,首先,欺侮和校内暴力有一定的关系。欺侮有可能导致校内暴力或其他暴力行为,欺侮有时也采用暴力的手段来进行;校内暴力中的同伴之间的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欺侮。其次,欺侮、校内暴力的加害者和被害者都有可能有其他不良行为。例如,欺侮的加害者有可能同时是家庭暴力的加害者;欺侮、校内暴力的加害者和被害者都可能有吸毒、越轨性行为或其他不良行为。总之,上述欺侮、校内暴力在量的发展、质的变化和二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确实反映了当代日本青少年的道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