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与现实之间

——对我省青少年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状况的研究报告

作 者:

作者简介:
课题组负责人:刘继贞;课题组成员:薛彦萍/杨桂芳/王巧/李丁/弭龙/赵阔。

原文出处: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对我省青少年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能理性地面对网络,但也有少数青少年沉溺于网络;青少年的网络本质观基本是正确的,但对网络的使用存在偏差;青少年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主流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真实世界有着不同的表现。问题的原因:道德教育主体比较单一,未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德育合力;网民教育还未真正纳入教育体系之中;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实效;现实道德环境的缺失。我们认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主体应三者并重,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应具体化,突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道德教育途径应多样化,教育主体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中介开展德育活动;道德教育方式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道德教育体系应有系统性,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社会其它领域的支持、需要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支持、需要德育管理的支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6)03-0029-06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5年底,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11亿人,河北省网民已达到486万人,位居全国第六位。当然,与其它省份相比较,河北省的网络普及程度还比较低,虽然网民基数比较大,但网民仅占全省人口的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

      青少年是接触网络最多、最频繁的群体,他们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网络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他们。网络信息丰富、传播便捷、交流互动、易检索、时空无限,为扩大青少年的信息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网络中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网络没有中心,或网络中心的多元化,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与真实世界不同的、更大的自由空间。对自由和独立的内在追求引发了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钟情。

      无论怎样,我们已进入网络时代。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然,网络的出现使青少年所面对的世界更为复杂:他们需要在二重化的世界即现实真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中生存和活动,同时又需要在二者之间有效地实现转换。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理论功底不深、判断分析能力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青少年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面对网上信息的表象化、多元化,青少年有时看不到问题的实质;一味地沉迷于网络未知世界的探索,而耽误了青少年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网络的无中心使得一些青少年误认为:网上是自由的,“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你自己肯定的,什么都是可以的”,从而使青少年的道德失范行为增多,这种自我意识方面的相对主义,实质是道德上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背景

      1.研究立意

      (1)对青少年道德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于对青少年特点及环境因素的思考。

      (2)网络已成为影响青少年道德成长和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3)研究网络的本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环境。

      (4)发挥网络道德建设和现实道德建设的互动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

      2.理论假设

      (1)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中消极的影响大于积极的影响。

      (2)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它对不同类型(包括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思维成熟程度等)青少年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3)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状况与现实道德状况相比可能存在着更大的问题。

      (4)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呈现出弱化的态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缺乏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和现实德育环境。

      3.研究重点

      从理论假设出发,我们明确了几个研究重点:

      (1)着重研究青少年的网络观,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着重研究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状况的影响。

      (3)着重研究青少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道德意识、道德标准、道德行为选择等。

      (4)着重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和现实道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5)着重研究和提供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二、研究的基本概况

      本课题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于2005年11月在全省9个城市同时进行了实证调查。

      (一)调查范围

      调查在河北省经济发达地区、中等经济发展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9个城市同时进行,这些城市主要包括:石家庄、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沧州、邢台、衡水、张家口等。

      (二)调查对象

      调查的对象是13-25岁的青少年,分析单位为个人。

      (三)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自填问卷)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主要选取在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放问卷3940份,回收有效问卷3748份,有效回收率为95.13%。样本的选择充分考虑其身份、性别、地区分布等等。其中身份的抽样分布如下面图表所示:

       被调查对象的身份及所占比例

      初中生

      普通高中生

      职业高中生

      大学生

      职员

      军人

      其他

      11.90% 19.50%

      24.10% 42.80%

      0.20% 0.20% 1.40%

      

      性别的抽样分布为:男性占43.1%,女性占56.9%;

      地区的抽样分布如下面图表所示:

       被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及所占比例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中等经济发展地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

      79.60% 10.20%10.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