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09-(2006)04-030-06 一、文学作品中的不恰当描写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文学作品①对读者道德行为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研究和伦理学研究所特别关注的问题。尽管像英国文学理论家安妮·谢泼德一类的艺术道德价值否定论者都认为“我们既无法确信艺术作品具有改善观众的道德品质的效果,也无法确信艺术作品具有使观众道德堕落的效果”[1](P211),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文学艺术对读者的品德和行为确实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学作品内容的道德价值含量不均等,有的作品明显是在宣扬不健康、不科学和有悖公序良俗的内容,有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不恰当描写,这些内容都很容易对读者产生影响。所谓不恰当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描写:(1)宣扬封建迷信、反科学、反人类的内容;(2)违背人类共同认可的伦理道德准则;(3)违反法律的基本精神;(4)违背甚至歪曲、诋毁某一民族或国家的信仰和习俗;(5)对色情、暴力以及恐怖等行为和场面进行大量而细致的描写。 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些内容就一定会对读者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有一点是自定的,就是它们会对青少年读者产生非常明显的不良影响。人和人的心理承受力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的受众分为“易感人群”和“非易感人群”两大类来分析。“易感人群”本是一个流行病学的术语,原本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在这里我们用以指那些比较容易受文学作品道德内容影响的人。当面对文学作品中的不恰当描写内容时,青少年读者对这些内容的辨别能力就较成年人要差,其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及成年人,所以对不良内容就缺乏应有的免疫力。一般而言,青少年群体基本上都属于“易感人群”,成年人中情感和心珲受到伤害处于心理不稳定期的人也属于“易感人群”,不过“易感人群”和“非易感人群”两大阵营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原来处于“易感人群”的青少年就会转为“非易感人群”。 二、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受不恰当描写的影响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总起来看,主要有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教育这两大类。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现在通过人的素质影响其智能的发展和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人的性格和情绪特点。前者体现在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敏感性、对外界信息反馈的速度等方面;而后者则体现在个体体验的强弱、快慢、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与迟钝等方面。所以有些青少年天生就比较外向,善于交际,比较容易接受新的观点、产生新的行为方式,而有的人则相反。遗传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条件,而真正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是其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接受到的教育。所有这些教育都是通过对信息的获得与接受来进行的。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接受到好的信息,就会对他的身心都造成不良影响,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巨大的恶果,而这些不良信息绝大部分又都是通过书籍、报刊、影视、广播以及网络等信息传播渠道获得的,而这些不良信息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又是以文学艺术的样式出现的。 战国时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给“性”下的定义是:“生之为性”,并认为:“食色、性也”,也就是说,饮食、性欲等自然欲求是人的天性,是无所谓善恶的。在告子看来,所谓的善恶,都不过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对此孟子曾提出了尖锐的驳斥:“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2]这一批驳是切中了告子的要害,告子确实将人性混同于兽性,有些人兽不分,但他提出的“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的后天影响观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的确,一个人初生时犹如一张白纸,是后天通过各种教育所接受的信息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道德体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在本质上既非发生于客体,也非发生于主体,而是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皮亚杰的这一理论中止了几千年来关于心理是由遗传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的绝对化的、无休止的争论,从而也使后人对认识的发生研究有了一个新的理论平台。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肯定,个体道德体系的建立和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也都是后天所接受的各种信息影响的结果,一个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与发展,必然会受他的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种信息的影响。 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平时通过对电影、电视、小说、以及网络游戏中所描写的色情、暴力与恐怖情节的观察,虽然当下并没有导致他们直接的自发模仿行为,但也并没有阻止他们的对这些信息的接受。即使是描写中有对这些反社会行为和反伦理行为进行严厉惩罚的描述,也不能阻止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无意识模仿和学习。只要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类似于影视、小说中类似的情境,他们就可能进行模仿和学习。青少年对这些行为的观察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他们并不是单纯地重复示范者的行为,而是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学习和回忆他所见过的所有类似行为,经过对这些行为进行抽象和归纳,形成一种新的行为范式,然后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3](P361-362)受到类似的不良影响的青少年,其道德体系是不完善的。一个人的道德体系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道德观念是一个人对道德行为准则以及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道德意志是人运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去解决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的内在力量;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其外部表现,是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如果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受到不恰当描写的影响,就会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所观察习得的行为,接受这些作品中所传播的价值观念,进而就会损害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破坏他们的道德意志,最终对他们的道德行为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