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热”及讨论 目前,“哈利·波特”系列的前四部(以下简称《哈》)以至少55种语言在全世界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据报载其在英国的读者群至少有1亿,在中国的读者群至少有3亿,《哈》系列书的出版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它已经蔓及世界。 各种媒体都在讨论哈利·波特,它们在谈论人们对哈利·波特的种种痴迷表现;或讲述由哈利·波特带来的商业利润和创造的商机,这显示了哈利·波特已成为一种都市里的流行现象。确实,在如今商业化的社会,一个事物经过商业和媒体的炒作很容易变“热”,对于这些热的东西,学术研究表现得并不热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科学家们诋毁或干脆不理会媒体娱乐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大多数社会学理论一般都将文化降低为一个从属的、无足轻重的角色,当作结构上的可变因素产生的后果或结果。[1]” 但是,有关“哈利·波特”的诸多事实却暗示了它不仅仅是都市里的一种偶然的流行现象:随着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的升温,不但其作者J·K罗琳不断续写《哈》,而且《哈》被改编为电影,并且各个国家和民族也在创造自己的“哈利·波特”:据称韩国的“哈利·波特”——“退魔录”的前三卷将由东方出版社隆重推出;法国的“哈利·波特”——“佩吉·苏系列”的前三卷也将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等,罗琳的“哈利·波特”成为了全世界的“波特”,它带动了波澜壮阔的“哈利·波特”诞生风潮。这些现象的背后,说明了“哈利·波特”有可能成为一股强势的流行文化,它反映了人们文化倾向以及深层价值观的冲突和转变。“赖特认为,流行文化反映了社会和经济的变迁,它尤其聚焦于文化价值的紧张和冲突。[2]” 因此,现在的问题不是“哈利·波特”该不该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是采用何种理论框架和视角来开展对它的研究,这要根据《哈利·波特》等“热”现象发生的具体情境而定。本文试图说明为何都市里的青少年对《哈》如此着迷,而《哈》为何在都市如此流行,同时期望本文对《哈》“热”现象的分析能引起人们对都市流行文化有更多的关注。 对《哈》及“类似流行物”的解读 已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六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它们系列组合基本上是按照哈利·波特的成长经历来安排的,如在前四本书里,哈利·波特由一个魔法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成长为一个四年级的学生,第五本书写的是哈利·波特在一个暑假的故事。这套书的故事内容其实是很简单的,无非是讲了一个遭遇过人生大劫的孤儿,在寄养的常人世界的一个家庭里受虐、在魔法世界的魔法学校里受妒忌和排挤的故事,幸好有几个同情他的大人给他生活上的温暖、几个要好的朋友给他人生的意义。哈利·波特诸多故事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令人着迷,也许是因为作者刻画了一个神奇生动的魔法世界,这可以让我们暂时遗忘自身生活的平淡和乏味;当然,与作者个人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也是分不开的:平淡叙事中叠起悬念,语言的简练中透出机智,诙谐中尽现幽默。 但是,我认为“哈利·波特”致胜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以上所述,而是在于它对人的非理性力量的肯定和张扬。哈利·波特这个孤儿之所以能够打动亿万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心,并不在于他的魔法出色,而是在于他身上的勇气、信心、善良、容忍和力量等品质能吸引和鼓舞人心,哈利·波特本身成了各种非理性力量的化身。与此同时,则是对那种算计的理性能力的贬抑和鄙视,在“哈利·波特”一书中理性的代表有三类:第一是极端狂妄的野心者,这以企图统领魔法世界的伏地魔(一心想扼杀哈利·波特)为代表;第二类是妄想接替第一类野心者的阴险者,这以马尔福父子(总是排挤和妒忌哈利·波特)为代表;第三类是善于逢迎、追求名利者,这以帕西(哈利·波特好朋友的家庭成员,他总是担心哈利和其他人“捣乱”影响他个人的发展)为代表。这三类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都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至少应该是为了成功而不懈努力者。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这些人是人们注意的中心,是备受青睐和被羡慕者,可是在“哈利·波特”一书的魔法世界里,他们成了罪恶者、被讽刺者,至少是不受欢迎者。总之,“哈利·波特”中赞扬的是人的各种非理性的一面,如勇气、信心、善良、容忍和力量,批判的是人的理性的一面,如奋斗的野心、对权势的倾慕和对财富的仰仗等。 《哈》系列作品为好奇的青少年们构建了一个想象世界。《哈》系列六本书的故事形式相似,它们所述故事基本上都是围绕哈利·波特在常人世界家庭里过假期、在魔法世界上学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每本书都要谈到常人世界和魔法世界的交接,这种交接的完成就意味着对现实世界枯燥和乏味的告别,也意味着魔法世界多彩和丰富的展开,“哈利·波特”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有别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哈利·波特”的流行,说明了它暗合了现代都市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需求,这也许反映了当前都市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现代都市人的都市生活和他们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对这种不一致的分析,我们将通过对都市文化中的“类似流行物”来进一步展开。 其实不只是“哈利·波特”给了青少年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还有很多类似于《哈》的事物,它们也给我们提供了别样和另类的世界,它们也在都市中得到广泛地流行,在此我们称其为“类似流行物”。大致而言,“类似流行物”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首先是内容和形式最为接近的影片题材,其中包括魔法影片《纳尼亚传奇》、《指环王》、《史瑞克》,半魔法影片如《飞天巨桃历险记》和《捍胃战士》等;另一类是内容和形式都略有不同的童话题材,如《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猫与老鼠》等。不管这些事物的内容和现实差别程度如何,在性质上却是相同的,它们共同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