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意象及其对青少年教育的指导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海青,北京市顺义区农机学校 北京 101300

原文出处:
前沿

内容提要:

身体意象的积极与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身体意象已经被研究身体意象的学者们看成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因素。文章通过对身体意象的概念的界定和各理论学派对身体意象的形成因素的分析,提出在青少年教育中如何培养积极的身体意象,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 [2006] 8—0049—03

      “瘦身”、“整容”、“纹身”“人造美女”这些词越来越流行,据报道,48%的大学生有“瘦身”、“整容”的意向,而且年轻女性因为减肥厌食而自杀身亡的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究其根源,对自我身体意象产生烦恼和障碍是最主要因素之一。大多数身体意象的偏差会导致自我认知偏差的心理问题。青少年正处于成熟期,开始过分的关注自我意象,常常会产生对身体的自我不满意感,从而引起烦恼和焦虑。由于对自己身体意象的过高的自我期望,从而出现自我丑陋感或过分夸大自我缺陷,严重的情况就产生抑郁症状。因此,身体意象的研究,对教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身体意象的概念界定

      身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即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芽的部分,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身体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相貌、体格、体能等的看法和评价,身体自我不是一个自然人的个体对身体的认识,而是一个社会的个人对其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受社会文化的支配和重要他人影响的。[1] 身体意象的创始人施尔德认为,身体意象就是我们在自己心理形成的关于我们自己的身体的图画。认知行为学派认为,身体意象是个多维度概念,它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外表的感觉、思维、情感及行为的综合表现,身体意象具有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特征:知觉的(如对身体大小的估计)和态度的(对自己的评价与关注)。[2] 个体通过与重要的看护人相互依恋、镜像反映、轮廓勾画以及与其内心与外表的共鸣,确定了自己的身体意象。身体自我就是身体感觉的心理体验,身体功能和身体意象的联合。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身体意象是个体对于自己身体各个方面体验的意象、幻想和意义的现存记忆的显现,并在头脑中最终形成的自己身体的整体意象,是身体自我在意识层面的表征,是潜意识身体自我和整体自我的象征。它包括对身体外表、部位、功能、健康、健美、疾病、大小、体形、胖瘦等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情感、态度、关注程度、关爱程度、满意度以及对其采取的相应的行为方式。

      身体意象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正常的身体意象;第二,身体意象烦恼,这是一种由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烦恼;第三,身体意象障碍,这是个体想象客观上不存在的体貌缺陷因而痛苦的一种心理病症。身体意象分为积极地与消极地、正性的与负性的、真实地与扭曲的。我们通过测量个体对身体自我各方面的表现,了解个体的整体身体意象状况及其对待自我身体意象的接纳程度和行为方式,由此加强对个体整体自我概念状况的了解。

      二、身体意象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自我身体意象概念的形成是伴随其成长的一个漫长过程,尤其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是身体意象形成的重要时期。身体意象的形成受个体的实际身体特征的影响。个体的外表与标准适合的程度对个体的自我评价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个体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身体意象的形成。正性的自我概念会促成对身体正性评价,并且对威胁身体意象的事件具有缓冲作用。各心理学派关于身体意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各自的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身体意象的形成过程,可以给我们启迪和借鉴。

      弗洛伊德将自我看作是身体表面的一种心理投射,他代表心理结构的外观[3]。身体自我的发展被定义为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4]。第一个阶段指身体的早期心理体验。第二个阶段指身体意象的早期意象,包括身体内外体验的整合。这一阶段形成身体外部界限和内部状态定义。第三个阶段指作为心理自我整合,这是身体自我与心理自我合并形成一个身份的整体意识。早期身体自我的基础是通过与母亲的感觉接触形成的,它包括母亲的皮肤、声音、甚至眼睛。身体意识是自我的第一意识,他被母亲的抚摸唤醒。母亲的抚摸就成为交流的最初形式。假如母亲不能准确一致的与婴儿产生共鸣,就埋下了身心分离的祸根,他会抑制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当这种能力没有发展起来或发展偏离时,心理动力的症状或其他身体刺激或自我伤害就会被用来当作心理与身体之间的桥梁。一个痛苦的负面自我意识或许是幼儿期由父母的批评造成的。重要看护人对婴儿所表现的行为的反应在婴儿的自我意象中占有统治地位。个体的第一意识是关于身体的,第一象征也是关于身体的,由身体意象表征的身体自我发展历程开始于这个第一意识。身体意象必须随着个体自然身体的成熟而正确的发展,并且在心理自我的发展过程中被整合。

      心理动力观则从个体发展的角度阐释身体意象,使我们能够从这一侧面更好的理解身体意象。使得我们重视早期父母与婴儿正确的依恋关系有重要意义。精神分析学派强调,通过相互依恋、镜像反映、轮廓勾画以及与其内心和外表的共鸣,重要看护人确定了婴儿的身体。看护人和婴儿在所有感觉与行为方面的密切与细致的共鸣是孩子形成一个明确而和谐的身体自我。看护人持续的身体接触或情感回应的缺乏可能导致否认、分离、防御性的混合,并最终导致自我和随后的自我发展的扭曲。个体与重要关系人之间的不良关系可能导致个体身体自我与心理自我发展的中断,形成以后的消极或扭曲的身体自我与心理自我。如果他们想获得身体自我的表征的话,那些遭受发展中断或不能整合的个体必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强化自己基本的身体自我的主观意识。极端状态下,要获得身体自我的主观意识,他们或许会试图通过肉体、特别是感觉渠道来建立一个鲜活而外显的表征,诸如伤害、饮食等活动,包括各种各样的自残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