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6)04—0024—03 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存,文化冲突无时不在、无时不有。这一现实状况,一方面对青少年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对我们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文化冲突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 所谓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ct),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对抗状态。不同民族、社会及社会集团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与取向,且常常视自己的价值目标与取向为优。它们在传播、接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碰撞、对抗乃至消灭对方文化存在的企图。文化冲突既有性质上的区别,也有层面上的差异。我国的文化冲突,就性质来讲是非对抗性的,主要表现为平等竞争和自由发展;就层面上来看,则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对我国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特别是青少年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中西文化冲突带来的影响 关于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区别,早在百余年前就有先贤们作过精彩的论述。比如,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曾指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降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求讥评。其用物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1] 由上所述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极大的。在当代社会,这种差异依然非常明显。以中美文化比较为例。美国文化具有三大主要特征:一是崇尚实用主义,二是尊重个人主义,三是文化具有多元化。实用主义在我国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个让人讨厌的词汇,但在美国,“实用主义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文化。实用主义精神像美国的血液,流在美国的每一道大小血脉之中”。[2] 同样,个人主义在我国久遭诟病,但在美国人看来,“美国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个人主义……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关心的一切人,对于我们的社会和整个的世界,我们最崇高的愿望都是同个人主义密切相关的。而我们自己和我们社会的一些最深层的问题,也是同个人主义相连的。但我们并不争论是否美国人应该放弃个人主义,因为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放弃我们最深刻的本质”。[3] 以上关于美国文化的精辟论述,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家庭至上观念,一以贯之传统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近百年来,西方的文化理念经过大规模的“东进”(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再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已为部分国人所认同;在现代条件下,不同的文化传媒所传播的也多是中西交融的价值;西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在更多的情况下则以“新观念”的面目出现。但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它还在更加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由此,国门洞开所导致的中西文化冲突,便使得一个重大问题凸显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是要具有民族特色,还是要具有国际特色(准确地讲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特色)、从而与国际接轨呢?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国外的文化理念通过教学使青少年学生有了了解,同时我们又要他们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结果,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整合过程,往往不可避免地遇到矛盾和冲突,以致于部分学生出现了价值混乱、无所适从的感受,甚至只好跟着感觉走,跟着潮流走。 2.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冲突带来的影响 随着大众文化的勃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日渐凸显出来。精英文化往往是社会生活恒常价值的体现者。它宣扬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大众文化则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追求,它关注当下的感受状态,而不是价值的恒常性和超越性。因此,二者的冲突首先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其次,精英文化一般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注重对社会生活的导引;大众文化则惟使人愉悦为天职,它紧紧贴近,甚至简单复制世俗生活,不追求什么意义,或者说,使人愉悦就是其意义。因此,其冲突还表现在使命意识上。第三,精英文化主张伦理的严肃性、创造性、个性风格。它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是非对抗性质的,表现为自由发展、和谐相处,即一方面允许、鼓励非主流文化各竞所长、形式多样地发展,另一方面其自身也不断推陈出新,以便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对学校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一般说来,青少年学生模仿力强,易于接受新观念,因而极易受到形式活泼、娱乐性强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一些低俗之作甚至也趁机登上了大雅之堂,比如,《QQ版语文》热销、《武林外传》热播等等便是明证。而教师尤其是年长教师、行政人员则常常对精英文化赞不绝口,对扑面而来的大众文化则表现出一定的冷漠。师生对不同样式文化的体认和选择,无疑会加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容易形成所谓“代沟”。不仅如此,上述冲突还会给师生双方造成一定的困惑和迷茫。就青少年学生而言,有的想用大众文化的愉悦感来填补生活中的空虚和无聊,但不久就会发现,这种空虚和无聊不仅未被冲淡,反而更加严重;有的从理智上认同精英文化,但抵制不住大众文化的诱惑,不时处于理智与情感的两难困境中。就教师而言,他们赞赏精英文化,却对大众文化的盛行感到困惑不解,因为大众文化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显而易见,何以会赢得如此多的受众?这是一句“学生素质太低,需要教育”所能解释了的吗?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反思,是不是自己真的老了,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距离?我们认为,对学校教育而言,在这种文化冲突存在的时候,既要客观地承认,也要积极地进行价值引导,使学校文化的价值成为学生的主导性价值,使他们能对各种文化有所分析、有所判断、有所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