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6)06—0115—03 在21世纪的关键词中,最富有诱惑力和复杂性的词汇当数“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人们从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全球化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经济学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商业和贸易的扩张;政治学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全球贸易规则的建立;社会文化学观点则认为全球化是文化符号与行为标准的趋同。三种版本的全球化定义虽然是分离的,但也是相互联系的,经济学、政治学意义上的全球化将对社会文化的全球化产生强大的影响。 全球化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全球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局面。此外,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人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眼光,如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逐渐打破地域界限、种族歧视逐渐减弱等等。但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负面效应,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些人既无法接受全球文化,又失去了对原有民族和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迷失了自我,产生了同一性困惑,于是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青少年同一性困惑 青少年期指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许多研究者认为,青少年期对个人同一性的追寻十分突出,该时期的主要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就是形成整体上的个人同一性,一旦个体建立了稳固的个人同一性,青少年期就随之结束了。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同一性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是个人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在本文中,同一性主要指青少年处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如何看待、认识自己,使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协调一致。 在全球化进程中,青少年群体是最易接受传播的敏感群体。他们有足够的成熟性和自主性接受外界信息和经验,其生活方式没有定型,还未形成根深蒂固的信仰和行为习惯,故他们更能适应和接受新事物。青少年在看世界的同时开始了解西方文明,但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他们追寻同一性的步伐受到阻碍:能够适应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挑战的青少年形成了双重文化同一性,不能够适应的则产生了同一性困惑。 (一)双重文化同一性 全球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必然伴随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因此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文化层面的问题。从心理学观点来说,可以用双重文化同一性的概念解释全球化的影响。双重文化同一性指青少年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全球同一性,它包括对全球性事件、习俗、生活方式和信息的认可,这种认同感使他们产生了对全球文化的归属感,他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往往能从“世界人”的角度出发。 电视和网络在青少年形成全球同一性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与此同时,由于受本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信仰和风俗的影响,青少年的本土文化同一性也在不断发展,它可能更多地在其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或同学相处时表现出来。适应能力良好的青少年能够形成双重文化同一性,这使他们能在全球化和本土文化间找到平衡点,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例如,广州的许多青少年虽然爱吃麦当劳、肯德基和西餐,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吃广式点心、去茶市喝茶的传统习惯。又如一些青少年虽然接受西方关于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但对于赡养、照顾老人的传统仍然持高度认可的态度。 (二)同一性困惑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本土文化正受到全球文化的冲击。对部分青少年来说,全球文化是超出其直接经验的、遥不可及的。同时,全球文化的冲击也削弱了他们对本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的信仰。他们不能形成双重文化同一性,感到自己不管在本土文化还是在全球文化中都找不到归属感,这就引发了同一性困惑。跨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认为当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标准和习俗不一致时,冲突就会产生;原有文化与全球文化差异越大,文化适应就越困难,越容易出现同一性困惑。[1] 世界观是基于生活方式而形成的,当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全球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时,传统的世界观可能就会缺少情感上的可接受性和思想体系的权威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由传统价值观念向现代化价值观念转变,传统价值取向是以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为人生价值主旋律,从这一主旋律出发,提倡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构成了传统伦理道德中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我国伦理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以这一价值取向模式教育青少年,并逐渐内化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西方价值取向伴随着西方文化交流迅速传入我国,西方价值取向强调人与自然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变革精神。东西方价值取向的对立和冲突,使适应能力较差的青少年产生了同一性困惑。 同一性困惑已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中国青年报》2001年10月31日的报道也指出,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等社会因素,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同一性困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使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产生行为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