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年" NEETS" 现象的警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滕继果,潍坊学院文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在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种" NEETS" 现象,引起世人的关注。本文从日本的" NEETS" 入手,透视" NEETS" 一族出现的经济、制度控制、心理“枯竭”、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431.7文献标识码:A

      日本人以高度敬业的工作狂闻名全世界。在日本人身上体现着“传统的工作价值观”。在外人的眼里,日本人似乎没有下班的概念,到了下班时间也不下班,而且加班也不索取任何酬金。在日本的企业里,普遍存在欧美国家罕见的“过劳死”现象。日本人真正践行着把会社当作自己的家的“家社会”理念。但那是传统的日本人,最近在日本新一代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种" NEETS" 现象引起了日本各界以及政府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学者把这种" NEETS" 看作是后工业时代的“职业癌症”,如不加以医治,将进一步颠覆目前岌岌可危的传统价值观念。虽然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 NEETS" 现象,但是分析日本" NEETS" 现象,对于中国建立新型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的" NEETS" 现象

      " NEETS" 是一个舶来词,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 Not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ning" 的英文缩写,指的是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依靠家里人接济为生的年轻人。" NEETS" 在中国台湾地区被称之为“溺依族”,在日本专指那些不要工作,不想读书学习,对学点职业技能也不感兴趣的年轻人。

      在过去,日本人的工作时间很长,早上8∶30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8∶00或者更晚才下班,周末加班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到了晚上,经常可以看到无数办公大楼灯火通明,许多员工在里面紧张地忙碌着,有的甚至工作到深夜。如果你问一个日本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一般回答都是工作。曾经有一位外国记者在日本乘车时发现,同座的一排椅子上的7名日本乘客竟然全部都在睡梦之中。如今的日本年轻人的职业观念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近日日本政府发表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日本年轻人认为父母的生活、工作方式是有价值的。接受调查者的父母都是典型的有工作、能独立的人。另据日本政府统计,在日本现在至少有50万" NEETS" 一族,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加入到" NEETS" 一族中来。① 这个群体年龄一般都在15岁到34岁之间。那些只想干点“临时工”和不停“跳槽”的“自由族”(freeters)人数亦呈持续增长之势。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势必会对日本传统的职业观念乃至人生的终极价值产生颠覆性破坏后果,那将势必会加剧日本目前低迷的经济困境,严重削弱日本的国际竞争力。

      二、" NEETS" 现象生成因素

      " NEETS" 现象并非日本特有的严重社会问题,而是正在向全世界蔓延的国际性问题。这种现象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凸显,然后慢慢向正在飞速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蔓延。日本" NEETS" 现象的出现,有其经济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控制过度整合与自由主义泛滥、心理“枯竭”以及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历史因素与现实环境的共同产物。

      (一)经济层面:经济衰退

      二战后,日本经济依靠强大的美国经济的援助,加上日本国民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精神,以及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而迅速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5%,迅速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济过热。随着日本经济泡沫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破灭,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也宣告结束,随后而来的是漫长的经济停滞状态,一些会社乃至一些知名公司为保持企业利润水平而不断紧缩开支,甚至进行不同程度的公司裁员,国内就业形势再度恶化,90年代以前失业率从未超过3%,90年代以来日本的失业人数大幅增加,失业率逐年上升,2000~2004年日本失业率分别为4.7、5.0、5.4、5.5、5.4②,并且年轻人工作搜寻成本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经济的复苏产生怀疑,这些现实与二战初期有了很大差异,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最终使得日本传统的工作伦理观念彻底得到消解。

      (二)社会控制层面:迪尔凯姆社会过度整合论与个人主义泛滥

      日本年轻一代" NEETS" 的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的过度整合以及个人主义的泛滥。社会整合理论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来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他认为整体不仅仅是个别的总和,建立在个体结合基础上的整体有别于个体,社会是个人的总和,但是社会又具有不同于个人的性质,具有群体特质的思想与倾向,所有的社会事实无论是纯粹私人性的或是完全社会性的,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源。社会整合就是将社会各个层次的要素联合起来,使之形成建立在共同的制度规范、价值观、信仰、情感、道德基础之上的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结合和吸引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迪尔凯姆理解的社会秩序。③ 但迪尔凯姆并不认为社会对个人的整合越高越好。过高或者过低的社会整合都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只有适度地整合才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根本。在其经典著作《自杀论》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由于社会的过度整合对人们的个性和自由的过度压抑最后导致了利他性自杀的产生。并且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社会紧张的根源主要是“来自于高度分工相联系的正在增长的异质性与个性”。“随着分工的发展和集体意识重要性的削弱,人们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于是人们的分化加大,个人主义发展起来,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严重削弱,最后导致丧失了人们共同信仰和价值观赋予生活的意义和目的。④ 社会整合的角度来看,日本制度文化的特点是个人被融合在团体中,团体意识极强而个人意识极弱。日本制度文化中所体现的整合意识,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职工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体精神;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制度对个性发展的过度整合,个人主义泛滥。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就业观也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崇尚个人主义,认为实现自我价值不只是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更多的是能够在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那种在相当程度上带有历史基础性和社会强制性的团体精神、牺牲精神等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