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设置研究构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哲广,马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体育教学中心,北京 100089   王哲广(1961-),男,北京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体育教学中心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学校体育;   马铮(1957-),男,北京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体育教学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学校体育。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存在着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身体锻炼的弊病。21世纪大学体育教学应进行新的课程设置与构建,通过建立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核心的新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掌握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指导自己终身从事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919(2006)04-0010-05

      置身于世纪之交,回顾过去不难发现,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沿袭着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身体锻炼,以至于从社会到学校都把体育教学与身体锻炼画上了等号,而不是把它们看作学校体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体育教学应从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向健身育人、终身体育思想转变[1]。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正处于改革探索阶段,本文正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对面向21世纪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课程设置与构建,试图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健身育人、增强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为我国当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改革思路和参考建议。

      一、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调查

      1.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规定,学生每周课外锻炼次数不得少于2次。按此标准来区分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本课题组在2004~2005年进行的调查表明,有64.65%的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只有35.35%的人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年级越高,经常锻炼的人数越少(见表1)。

      表1 学生课外锻炼情况调查表

      年级经常参加

      %不经常参加

      %

      一67 43.23 88

      56.77

      二64 43.24 84

      56.76

      三41 27.5 108

      72.48

      四38 26.76104

      73.24

      合计 210 35.35384

      64.65

      2.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

      (1)缺乏兴趣。目前的高校体育虽然大多采用选修课的形式,但由于受到场地、器材以及教师人数的限制,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使一些学生对体育很难培养起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发挥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除此之外,目前部分高校体育在课程设置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不会锻炼。当前的高校体育忽视了理论知识教学。体育教学没有把知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仅教材比重太小,教学时数也偏少,而且内容多侧重于目的、任务、意义、原则等纯概念的东西,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上完理论课之后,对自己的体育实践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不懂得如何去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不清楚自己应该练什么,怎么练,更不知道各种技能练习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场地、设备缺乏。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不能跟上时代潮流,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应该看到场地、设备缺乏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的管理混乱,没有合理地运用现有条件,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从兴趣和能力培养入手,去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3.学生所爱好的体育活动项目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性别不同,男、女生之间所喜好的项目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学生的爱好比较广泛,这是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

      表2 学生喜好项目统计表

      项目足球篮球

      乒乓球

      游泳

      拳击羽毛球

      健美

      网球

      排球

      轮滑

      跑步

      武术

      健美操

      其他

      男 142 128

      49 43 36

      24 21 14 8 8 6 2

      5

      % 29.22

      26.34

      10.088.85

      7.41 4.494.32

      2.88

      1.65

      1.65

      1.23

      0.411.03

      女

      514 15 31 8 11 2 2 17 3

      % 4.6312.96

      13.8928.70 7.41

      10.19 1.85

      1.85

      15.74

      2.78

      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体育课程设置构想

      1.课程设置构建的现实依据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大学生接触的事物比较先进、前卫,视野比较开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无论从年龄结构上还是从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上,大学生的爱好都比中、小学生更加广泛,更加成熟。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愉悦自己的心情,更加需要了解体育,获得足够的体育理论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并且,大学生阶段正是他们个性形成的阶段。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校体育教学优化课程结构,挖掘潜力,用时代发展的眼光来开阔视野,用长远的、战略的眼光去改革现状。

      其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组织单调,仍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首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另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法定时数为每学期16周,每周2学时。扣除理论教学和考试课外,并扣除因天气情况而耽误的时间,学生每学期的体育课时间仅有15~20小时之间,这还不算课堂上其他非身体练习的时间。并且,从生理角度来说,学生要想达到锻炼效果,应该是每周训练3次,每次至少在30分钟以上。如果我们按最低尺度来算,学生每学期的纯身体练习时间应该是24小时以上。由此可见,仅靠上体育课的这点时间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显然是不现实的,靠增加授课时数,更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合理利用教学时数,合理地利用场地设施,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