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美国《时代》杂志2006年3月27日 周日早晨,上海市中心,一堂普通的EMBA课。乍看,课程设计与其他的工商管理学院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建立自信,”负责该项目的刘小姐说,这个项目开展2年了,已经有近1500名学生毕业。她的课程同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老师提出的关于经济或沟通的话题太难理解,学生们会大哭,或者干脆向他们的妈妈求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学生不过是一些小朋友。这是一项旨在培养未来商界领导人才的项目。EMBA中的“E”不是表示高级行政,而是英文中“早期”的意思。在这个班里,最大的孩子不满6岁。政府公务员何嘉振同自己的妻子在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同时,将3岁的儿子真真也送来读书。他在这里算是中等年龄的学生,“我的儿子在这里有非常好的表现,你看他,根本不惧怕演讲,还是团队的领导人。”父亲的脸上显得非常自豪。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抱有很高期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孩子通常要掌握上千字进行基本的读写——同时还要学习孔子留下的教育遗产——这些都让许多原本好学聪明的学生变得愁眉不展,只晓得死记硬背。但是,即使是很小的孩子,身上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因为他们的父母相信教育是一种向上爬的基本动力,而在以前的中国,靠此跻身上流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家长为孩子报名参加6岁以下儿童的假日学校或学龄儿童的住宿学校。而这里所说的学龄儿童的住宿学校是这样的:从3岁开始,家长每个月支付将近700美元将孩子送到天津市的华兰国际幼儿园村,孩子在那里住的是风景优美的别墅,同时配备了42寸等离子彩电和钢琴。 但是鉴于中国主要城市中的大多数家庭都将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因此家长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豪华的环境。李红冰的5岁女儿念的是北京的一家私立幼儿园。她每天的课程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每周5天。这还不够。由于考虑到自己的孩子要通过教育质量更好的小学的入学考试,李红冰和其他的家长最近将孩子的玩耍时间都用来督促他们学习。李红冰同时也开始将女儿送去补习班和假日学校学习语文、数学和音乐。十几年前,很少有6岁的中国孩子能够阅读或做基本的算术题。而如今,顶尖的小学都希望录取的学生能够至少认识1000个汉字,并会背乘法口诀。李红冰说她的女儿“一周要完成100道数学题。她还能不用纸笔进行速算。”但是她也担心获得这些技能的代价是牺牲孩子的天性。“那真的是很可怕的,”当提起女儿的日程表时,李红冰这样说道。“我们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效果,但是我们没有选择。” 在中国,由于大多数家长只有一个孩子,因此这能够解释为什么他们感到有压力要培养出天才孩子来——这也导致了许多诸如像《天才儿童》和《保证你孩子成功的60种方法》这类书的大量面世。但是事实上,全亚洲的父母都在为这同一个难题头疼。他们都异常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也知道不断地勤奋学习以及接受最高级的教育能够加大成功的几率。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害怕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巨大压力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当学生精神崩溃或自杀的事件经常被报道,他们怎么能不担心呢?但是无论有多矛盾,大多数的家长仍然认为他们的目标值得冒险。事实上,孩子被逼学习的场景——无论是被皱着眉的老师,暴跳如雷的父亲还是苦口婆心的母亲逼着——在亚洲的普遍程度就像水稻在这里的种植范围那样。将孩子的自我尊重放在首位的教育技巧在这里并不被广泛采纳。相反,许多亚洲父母可以随心所欲地打骂孩子,而他们使用的很多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伤害。那么为什么这种现象仍然持续着呢? 一个原因是亚洲历史上的不稳定。亚洲的向前发展总是由一些外在的、偶然的事件所推动的。在几乎所有亚洲人的记忆中都会存在着洪水、饥荒、流离失所、屠杀或是政变那样的事件。即使整个国家将农村清理干净,大力发展充满希望的服务业,让每个家庭都拥有纯平电视机,但只要一次货币危机,或是一次自然灾害,就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自信。而如果以这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那么将孩子的学习认为是用手指头画画或是期末的音乐剧就无疑是非常可耻的了。 对孩子的态度同时也与亚洲人长久以来对于家庭荣耀和面子的重视有关。“许多家长想要炫耀自己的孩子,”新德里大学研究儿童学习压力的临床心理学家阿鲁娜·布罗塔(Aruna Broota)这样说,“他们想说‘我儿子是班里表现最棒的’或是‘他要去哈佛念书了。’孩子明白重要的不是他所接受的教育,而是他象征着父母的地位。” 然而,就算没有要求物质发展的社会文化压力,仅仅只要观察一下整个亚洲大陆就足以培养出一个对孩子非常严厉的父母来。所有的村庄城镇都在一代人手中完成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这并是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印度、泰国、越南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也发生了同样的改变。那些曾经养鸡或种菜的村民现在不是在寻呼台工作就是在银行门口排队购买新上市的股票。在如今这个转变中的时代,人们的思维也不断前进,只有傻瓜才会落于人后——而只有那些最愚昧的家长才会忘记送孩子去补习学校。“专业人士希望他们的孩子能跟随他们的脚步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新加坡南洋技术学院的一位心理学副教授说,“而那些接受教育较少的父母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得更好,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