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质量评价与实证研究

——基于武汉市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

作者简介:
周运清,涂晓慧,周梦玲,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学习与实践

内容提要:

根据人的社会化理论,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和交际群体环境。本研究以2004年武汉市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为基础,借用健康、亚健康、障碍和病态四种心理质量评价模式,探讨了如何通过具体指标的选择、赋值和指数的计算,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进行质量评价。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6)03-0103-07

      人的社会化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开始、实现和完成的。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能否顺利展开与完成,与个体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关。个体基本条件是成长的基础,环境则是个人成长的外在条件,两者共同决定了未成年人的实际成长状况。① 个体基本条件指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智力潜能等诸多因素;社会环境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全部社会因素。对于基本社会化过程而言,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小群环境和社区环境等。

      人的社会化研究一般是通过上述相关环境变量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以及相关指标和变项的设计来测量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各方面,并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评价分析。但是如何建构一个评价或评估体系,用于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定量描述和质量评价,目前还是一个空白领域。本研究依据2004年武汉市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的数据,借用健康、亚健康、障碍和病态四种心理质量评价模式,试图建立起一个环境指数评价体系,一方面用于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不同环境因素进行质量评估、比较和分析,另一方面用于对一个或数个地区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质量进行指数评估、比较和分析。

      一、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研究的历史回顾

      近些年来,与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相关的实证研究不多,与上述目标相关的研究更少。

      1998年进行的浙江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角度确定了四个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为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调查结果发现对未成年人成长有强烈导向作用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不十分乐观,孩子们长时间接受学校的知识教育,而业余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电视是孩子们的重要“玩伴”,却大量充斥着外国人的文化观念,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风气有差距。②

      2000年武汉市青少年成长环境研究发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和交际群体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四大因素,其中以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社区环境,交际群体的作用最小。③

      2001年北京市政协《关于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议案和调查报告》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具有强大的、无形的影响力,要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就应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媒体、各种展览、出版物、音像制品等对青少年加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还应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区文化设施,要疏导而不是阻截网络问题,严格对网吧的管理。④

      我们的研究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借鉴,并进行拓展。

      二、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指标与变项

      1.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构成

      根据2000年武汉市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调查结果,2004年武汉市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的重点放在与未成年人成长密切相关的四种影响因素上,我们称为“环境场”,它们是:家庭、学校、社区和交际群体(也称为友群)。毋庸置疑,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场。学校是个体学习社会文化的专门环境场,具有强制性和专门性的特点。在学校系统地学习各种规范和生存技能,是个体进入现代社会独立生存的必经之路。社区是指未成年人生活的邻里环境。社区往往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⑤ 当个体最终长大成人、步入社会时,他们独立生存的很多技巧都来自社区生活经验的积累。尽管社区对个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却不容忽视,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友群是个体社会化的又一个重要环境场。友群环境可以弥补代沟给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缺失,给他们提供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机会,并模拟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社会角色扮演的舞台。对未成年人而言,友群环境场常常是一个亚文化群体,有鲜明的成长特色和前卫文化,这既符合未成年人标新立异、渴望独立的心理,又能满足他们打破成年人权威教导的需求。因此,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和友群环境构成未成年人成长的基本环境。

      2.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指标和变项设计

      要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指标就应满足两种要求:首先要提供足够的环境信息;其次要能够适用于质量指数的等级评估。因此,在进行指标及其具体测量变项的设计时,必须兼顾上述两方面的需求。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指标都能够满足这两种需求的,否则,大量必要的描述性信息都将因此而流失。所以,从环境描述到环境评估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进行指标筛选,以过滤出可以用于环境质量评估的指标。

      评价指标和测量变项是相联系的。每一个评价指标下都需要设计相应的测量变项。具体测量变项的数目并不相同,如有的指标下需要设置几个具体测量变项来收集数据,有的指标下只需要一个测量变项就可以了解调查期望收集的信息。不仅如此,有些指标还设有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下再设计相应的具体测量变项。

      以2004年武汉市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为例。为了收集反映家庭环境的基本信息,该部分共设计了7个评价指标和24个测量变项。7个评价指标分别为亲子结构、父母素质、父母关系、家庭经济、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和家庭聚合力。其中,亲子结构指标下设有3个变项,分别为亲子模式、兄弟姐妹数和家庭人口数。父母素质指标下设有4个变项,分别是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父母关系指标下设有2个变项,分别是父母关系和家庭事务由谁做主。家庭经济指标下设有1个变项,即家庭经济状况。亲子关系指标下设有8个变项,分别是与父亲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在学习上父亲的关心程度、在学习上母亲的关心程度、在学习上父亲的帮助作用、在学习上母亲的帮助作用、在日常生活上父亲的关心程度和在日常生活上母亲的关心程度。教养方式指标下设有5个变项,分别是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在学习上父亲要求的严格程度、在学习上母亲要求的严格程度、在日常生活上父亲要求的严格程度和在日常生活上母亲要求的严格程度。家庭聚合力指标下只设有1个变项,即喜欢自己家的程度。具体指标与变项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