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澄清理论在小学德育中的运用

作 者:
王萍 

作者简介:
王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王萍(1981-),女,河南方城人,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现代中小学教育

内容提要:

面对当今多样化的信息和价值观,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价值澄清理论靠个体自己的分析选择采取行动、并赞赏自己的行为最终成为生活习惯,这种理论非常适合当今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我们尝试运用价值澄清理论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借鉴和推广价值澄清理论对于丰富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1477(2006)03-0010-03

      一、价值澄清理论诠释

      价值澄清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严格地说,价值澄清学派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倡导者或发起人。人们一般认为,由路易斯·拉思斯(L.Raths)、梅里尔·哈明(M.Harmin)和悉尼·西蒙(S.Simon)合著的《价值观与教学》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价值澄清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主要从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出发,在批判只注重灌输和规劝的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吸收了杜威的生活经验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存在主义哲学等思想,构建了自己的价值澄清理论体系。价值澄清理论体系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赞赏,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并列成为当时美国的两种最主要的道德理论。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人的价值观通过经验获得。“人们是通过经验来获得发展的。”而且,“价值将随着经验的发展、成熟而发展、成熟。”[1] 不同经验产生不同的价值,经验的变化导致价值的变化。价值因而是个人的、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按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因此,价值澄清理论倡导者们主张:价值观是不能教给别人的,教给一个人价值观即失去了价值的意义。拉思斯等人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张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借助于各种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价值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尊重个人的价值以及获得价值的权利乃是自由社会的基础[2]。

      拉思斯等人指出,他们所提出的价值澄清理论有以下4个关键性因素:(1)以生活为中心。价值澄清理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解决有关生活问题上。从学生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就避免了学校与生活的脱节,既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澄清,也有利于学生注重从自己的切身生活中发现并解决价值问题;(2)接受现实,尊重自己和他人。要澄清价值,需要不加判断地接受他人的立场,这种接受意味着帮助他人接受自己,与他人真诚相处。在对自己的观念尊重的同时,对他人的观念也要予以尊重;(3)鼓励进一步思考和反思。价值不仅要求接受,而且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尤其是更加全面地思考价值问题,对自己价值观的形成原因进行反思性思考;(4)培养个人能力[3]。培养学生将自己慎重选择的价值观付诸行动,以此方式不断强化,从而巩固自己践行价值观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反省和思考价值问题,而且能更好地整合他们的选择、珍视和行动,并且在日后表现如一。

      具体来说,价值澄清理论有三个阶段七个步骤。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珍视阶段和行动阶段。整个价值获得的过程就是个体对选择的行为进行思考、评估,最后通过行为检验并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七个步骤有:(1)完全自由地选择;(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从各种不同的途径中去选择;(3)对每一个选择途径的结果进行充分考虑后,再次进行选择;(4)喜爱、珍惜自己所做出的选择并感到满足;(5)乐于公布、公开自己的选择;(6)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一定的行动;(7)根据自己做出的选择采取行动,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2]。一般来说,只有这七个步骤完全被经历之后,才算真正澄清并获得了价值观。

      价值澄清的原则主要有七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去选择;二是帮助学生发掘可供选择的途径;三是选择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并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认真的选择;四是鼓励学生珍惜和重视自己做出的选择;五是给学生提供公开表示并支持自己选择的机会;六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采取相应的行动;七是把这种行动转化到实际的生活中。

      价值澄清的学校德育实践强调澄清策略的运用,其中主要的策略有澄清反应法、对话策略、讨论策略等。运用这些策略,根据评价过程的7个步骤,要求教师做到:(1)鼓励学生自由选择;(2)帮助学生从各种备选项目中选择;(3)帮助学生仔细权衡每种选择项目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4)鼓励学生考虑什么是他们所珍爱的事物;(5)给学生去别人面前肯定自己选择的机会;(6)鼓励学生按照他们所做的选择去行动、实践和生活;(7)鼓励学生有意识地重复这种行为,并逐渐形成他们的生活方式。

      针对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基本观点,反观我国目前未成年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网络化、信息化、各种价值观冲突等,我们认为目前我们国家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可以用价值澄清理论来指导进行。为此,我们在河南大学附属小学进行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课题的子课题——小学三年级段的“爱心教育”就尝试运用了价值澄清理论。

      二、价值澄清理论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策略

      爱心对于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了爱心社会才有温暖,人们之间会充溢着关爱与和谐,人类才能更好地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但是,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太多的爱和关注,却从来没有想着去付出爱。虽然在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但是学校的教育却往往抵不住家长、社会上的一些缺乏爱心的行为的影响力。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爱心已经非常熟悉,他们已经能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但是真正做到为别人献爱心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步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