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6时,北京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室外飞沙走石、黄土漫天,而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的后台却是一片春意盎然——“生、旦、净、末、丑、杂”齐齐更衣、扮相,成排的锦衣、霓裳煞有气势,各式脸谱在眼前晃动,时不时能听到“咦——啊——”的吊嗓声,吴侬软语更是不绝于耳。这些来自苏州昆剧院和苏州艺术学校的年轻演员,正等待着青春版《牡丹亭》7时整的开锣鸣音。 曾在去年轰动两岸三地的青春版《牡丹亭》,时隔一年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此番重回京津两地,北大是巡演的首站。 2002年,台湾作家白先勇应邀在香港为大中学生讲昆曲时受到启发:昆曲要打年轻牌,演员要年轻化,观众也要年轻化。“用年轻演员吸引年轻人,做一出为年轻观众度身制作的戏”,秉持这样的宗旨,通过各方努力,才有了如今人们看到的“青春版《牡丹亭》”。 据悉,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台北首演,两年以来,在港、澳、台、内地共演出63场,近10万人次观看,其中60%~70%都是年轻学子。而一年前,它就曾走进北大,那次演出的成功引发舆论惊呼——“昆曲大有借校园青春族崛起之势”。而今年的巡演,更是一票难求,低价票早在演出前两周即已售罄,校园里“有票吗?”成为了流行语。 这样的热度,乍一听令人诧异。在“韩流”、“凉粉”当道的当下,有着680年历史的昆曲,是怎样俘获这些被速食文化养育出来的“80后”的?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将“80后”带回剧院,花上三夜九小时观看这古旧的戏曲艺术?昆曲能否寄望于这些年轻演员、年轻观众从而重现生气? 不看字幕就听懂昆曲,这还是第一次 “青春版是不是会用饶舌代替拖音呀?!” “让年轻演员演绎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很真实。仿佛他们就是柳梦梅及杜丽娘的化身。” “我觉得所谓‘青春版’,一是演员以及编排手段的年轻化;二是通过青春的故事焕发青春,吸引年轻的观众。” “我男朋友看到《离魂》那一出真的哭了!最吸引我们的就是《牡丹亭》上天入地的爱情,在我们现代一些年轻人闪电式恋爱的对比下,这种细腻、含蓄、执著的爱情不正是我们心中所期待的吗?” “昆曲真不愧是‘中国最精美雅致的传统戏曲艺术’,而加入现代元素的《牡丹亭》更吸引人了。不管是演员的扮相,还是舞台设计,都充满了朝气,令人赏心悦目。传统的艺术是我们民族的文明精粹,值得我们呵护与维系。” 类似这些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评论,眼下在各大高校的论坛上比比皆是。 有人评说,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举让昆曲欣赏者的年龄下降了30岁。 那么,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何来看似乎早已淡出大众文化视野的昆曲?他们能否看懂、是否欣赏昆曲之美? 北京大学的小罗和小谢是因为看了《牡丹亭》的漫画而喜欢上这个故事的。去年在北大的那一场他俩没赶上,今年决定非看不可,不仅是冲着“昆曲义工”、作家白先勇的名气,更是因为觉得“有必要了解昆曲”。“北大的BBS上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分为两类——看过《牡丹亭》的和没看过《牡丹亭》的。也许看这一出昆曲,不能帮我考90分,不能帮我找到工作,甚至不能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深刻理解,但我不想这么功利地对待它。我会继续关注昆曲。”小罗说。 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专业的研究生周伊(化名)说:“因为专业原因,我看过《牡丹亭》原著,它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的一座高峰。所以看看昆曲《牡丹亭》也是很有意义的。我很好奇,这一濒临灭绝的古老艺术,如何通过改编和改良后延续下去。” 青春版《牡丹亭》,把55折的原本,择其精华删减成29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连台演完。删去了游离于情节主线的枝蔓,节奏普遍为年轻人所接受。不少年轻学生表示,以前看过其他版本的《牡丹亭》,但不看字幕就听懂,这还是第一次。 王琪曾经是武汉大学京昆社的副社长,她介绍道,王力宏、陶喆、周杰伦他们的音乐中不仅有R&B,更融入了很多戏曲的音乐元素。“王力宏新歌《盖世英雄》里有这样的歌词‘带chinked-out到全世界’,加入了京剧昆曲,而专辑主打歌《在梅边》就是根据《牡丹亭》的故事写的。这说明,昆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而是有价值、有市场、年轻人很喜欢的。我希望青春版《牡丹亭》能演到武大来,走进更多的校园。” “骨骼在撕裂,肌肉在燃烧”,锻造《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之“青春”,还在于所有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 分饰柳梦梅及杜丽娘的是青年演员俞玖林和沈丰英。笔者见到他们时,沈丰英正在后台一边吊嗓一边补妆。俞玖林介绍说,他和沈丰英从16岁起便开始在苏州戏曲学校做同学,后来一起进了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2003年又先后被白先勇选中出演青春版《牡丹亭》。 全剧组年龄最小的演员叫金林,17岁不到的她还是苏州艺术学校的学生,虽然她扮演花神只有三场戏份,但她仍连说幸运。“这是我第一次登上大舞台,不过我一点也不紧张,我们会成功的。” 不过,他们可是度过了为期一年的“魔鬼式集训”才能收获掌声的。从2003年到2004年,该戏的所有主要演员每天早7时开始训练,晚6时结束,风雨无阻,晚上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为了“开韧带”,训练现场经常是哭声、惨叫声响成一片,训练结束后,演员们抬不动脚,要扶着栏杆一步步才能挪上宿舍楼。用他们的话说这叫“骨骼在撕裂,肌肉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