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石明兰,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系,江苏 淮安 223200 石明兰(1968—),女,江苏南通人,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在读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原文出处: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在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众因素中,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家庭对儿童起很大作用, 并终其一生。事实不然,青少年的同辈群体才是影响其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同辈群体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 兴趣爱好的发展,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对青少年生活目 标和价值观、培养社会角色、学习行为规范有较大的影响,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 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章编号]1672—2035(2006)01—0156—02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B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E.Maccoby)和马丁(J.Martin)以

      翔实的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父母可能对儿童的影响很小”,当时并未受到人们

      的重视。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J.R.Harris)在美国颇具影响的《心理学

      评论》上发表了《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群

      体社会化理论,否定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1998年,哈里斯又出版了《抚育的假定》

      一书,批判和否定了抚育的假定——父母对儿童的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

      是儿童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为详尽地论述了群体社会化理论。

      一、父母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没有长期的影响

      哈里斯认为,传统的研究以“抚育的假定”为基本前提,没有考察父母是否影

      响儿童就直接去研究父母如何影响儿童,这在理论上有着致命的缺陷。而群体社会

      化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高度的情境特殊性,在一种情境下学到的东

      西不一定会表现在另一种情境之中。这是因为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行为,所以,

      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仅仅限于家庭情境之中。儿童独立地在家庭内外习得两套行为系

      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倾向于喜欢家庭外的行为系统超过家庭内的行为系

      统。于是,家庭外的行为系统逐渐取代、超越了家庭内的行为系统,并最终成为其

      成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父母对儿童没有长期的影响。家庭外的环境(主要指同

      伴群体)才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

      哈里斯还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了儿童为什么易于丢弃人生头几年所学的东西,

      倾向于喜欢家庭外的情境超过家庭内的情境。第一,家庭环境极有可能不是儿童度

      过将来时光的场所,为了生存和发展,儿童必须学会如何在家庭外成功地行事,他

      们必须脱离开家庭形成联盟。第二,由于基因的影响,儿童和其父母已经有很大程

      度的相似,如果随着环境影响的增加,这些相似性再增加就会使儿童非常地像其父

      母和兄弟姐妹,家庭就缺乏充足的变异,这样,就会使得生态学上家庭个体成员的

      数目和变化减少,降低了至少一个孩子可以存活的可能性。这是人类作为物种进化

      和生存所必须避免的。[1]

      二、同辈群体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论研究上人们喜欢讨论父母和教师如何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的问题。但

      许多品性的培养只有得到其他孩子的配合才可能实现。孩子越大,这方面要求就越

      强。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对儿童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是儿童的同辈群体。同辈

      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

      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

      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

      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

      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青少年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进入同辈群

      体,并在群体生活中实现某种社会需要。

      1.同辈群体的特点

      (1)由个人自由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 由于是个人自

      由选择结合的结果,因而同辈群体的成员之间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交往是

      在自然随意的过程中进行的,常常在彼此相互依赖和随意的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

      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群体成员虽然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

      感情接近、观点相同为基础的青少年同辈群体往往具有统一的群体意志和较强的内

      (2)基本上是平等关系。即使有领导和服从,也是相互自然协商的结果, 是

      个体愿意接受的。因此,同辈群体使个体练习平等交往的技能,为成为正式的社会

      成员做好准备。

      (3)交流、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 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各种社会信息

      、看法的平台。其成员可以商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交流一些为成人不允许谈论的

      话题,扩大了个体社会经验及社会思考力。

      (4)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 从心目

      中的崇拜偶像、英雄榜样到沟通的语言、交流交往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服装、发型

      等都体现出群体特有的旨趣分明的亚文化特征,这种亚文化对个体思想价值观念与

      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

      (5)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核心人物。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同辈群体, 其核心

      人物既非任命或派遣,也非选举产生,而是在群体活动中凭借自己的知识、才能、

      阅历、品德等内化的因素获得成员的普遍认可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他对群体成员的

      影响依靠的是权威而非权力,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积极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 ·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

      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