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的巨变为世人所瞩目。这里有表层的、感同身受的变化——城市和乡村日新月异,生活方式已与父辈大不相同;但更有深层的、不易察觉却将辐射未来的变化——近年社会的高速前行正带来全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变化。 我们的国家走到了哪一步?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个人价值观来说有哪些影响?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主客观环境中——在速变的世界中,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国情及社会总体价值观,才能了解变化的实质。 “关注青年就是关注未来,拥有青年也就拥有未来”,这已是社会的共识。加强对青年价值观念问题的研究,正成为转型变革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价值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和发展现状,更是时代特质的体现。笔者参加的此次关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评估及预测数学模型”的调研课题既是在这方面的尝试性探索。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力求建立的模型不会使每个人都向着同一种价值观发展,而是具有多种结果。另外,我们所做的模型不仅对于教育部门的管理决策适用,而且对于单个家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也具有参考价值。 现代价值观嬗变与走向 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近年来,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变化巨大而又深刻,如果以改革开放作为分界将此前和此后两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加以比较的话,这种变化就会显得更加明显。从已经表现出的价值观念的总体变化态势来看:一种从传统取向向现代取向的演变正在成为日渐明显的趋势,这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方向是相一致的,也将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的深入。 但是,应该看到,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种艰难的过程,因此,新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完善并充分发挥功能,仍然需要一定的时日,这种情况反映在社会心理当中就表现为,在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之间寻求平衡点,仍然是当今人们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社会心理的特点是它的封闭性、单一性、僵化性,现代社会心理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多样性、宽容性。我们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狭隘走向宽容,从僵化走向活跃。 社会心理与现代化走向 现代化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不仅表现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模式的转换,还必然表现为社会心理的嬗变,而前几个方面的变化都会直接、间接地通过社会心理的变化反映出来,它们或超前地、或滞后地受着社会心理的影响。 社会心理,作为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一种表达,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也是时代精神的“晴雨表”。社会心理从独特的角度勾勒了社会精神氛围的风貌,透视出社会运行机制的效能,反映着社会凝聚力量的状况。作为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的中介,社会心理可以为人们的社会行动提供动力和导向。 自1949年至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历经了两次历史性转折:第一次是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转变到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第二次则是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变到“市场经济”时代。 当代青少年的理想取向 不久前进行的一项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青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盖茨为现实榜样,固然有其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青年自身发展方面的多重原因,但是,保尔精神在现时代依然给人们以启迪,则与这种精神本身具有某种长久不衰的深刻内涵有关。 笔者参加的本次青少年价值观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和他们父母在享乐、工作学习和友情等方面出现了分歧。例如,在享乐方面,当面对“艰苦奋斗已经过时,现在条件好了,应该好好享受。”的选择时,70%多的父母选择了不同意,而青少年选择不同意的还不到60%;再例如,当面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享受的事以后再说吧。”的选择时,父母选择同意的占70%多,而青少年选择同意的仅占60%。关于享乐方面的观点,父母和青少年的选择相差了10个百分点,虽然不算太多,但也表明,部分青少年在享乐方面还是和父母的观点有分歧的。关于部分青少年贪图享乐的观念的形成,父母和青少年都是有责任的。类似的还有对工作学习的认真态度方面,也是我们部分青少年应该向父辈学习的。当面对“工作学习不必太认真,过得去就行了。”的选择时,父母选择不同意的比率明显比青少年选择不同意的比率高。做事认真负责才能有所成就,“过得去”的观念是不足取的。 因此,当今青年在人生理想方面,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既注重精神的价值,同时注重物质价值,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 务实价值观的普遍认同 我们正从一种以泛伦理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着强调价值规律的现代社会转型,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以及世俗文化发展的深入,无疑推动了使金钱的角色得以日益突出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从而也为正确定位金钱——这一物质利益的最基本象征符号的作用提供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