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较研究

作 者:
崔波 

作者简介:
崔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崔波(1968-),女,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原文出处: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中美两国青少年人格教育在理论基础、模式、内容、目标比较和实施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从比较的视角对当代中美两国青少年人格教育进行了分析,以期借鉴美国人格教育的经验,推动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发展。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02(2005)03-0027-05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制度的差别,各国人格教育的内容、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人格教育倍加注重,而且对人格教育的认识也走过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这方面与我国的人格教育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特点,从而揭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环境下人格教育的普遍规律,以期借鉴与吸收美国人格教育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人格教育的改革。

      一、理论基础比较

      当代美国人格教育基于社群主义理论(communitarianism)。社群主义认为,虽然每个人的成长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所有人都必须在社群中成长。任何在社群中成长的人都不能与这个群体割裂,不能超然于该社群规范之外。个体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邻里和其他基本社群的产物。个体可能最终摒弃其初始社群的规范并修正自己的人格,但并不仅仅是等待他自己用“人格选择”加以填充的“白板”(blank slates),个体不可避免地带有社群及其文化印记。

      社群主义的兴起针对的是以知性德育为基础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尔斯认为:个人权利应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其基本原则是“公平的正义”原则。这个原则由“起始位置”和“无知之幕”推演而来。“起始位置”是一种假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是完全自由的,没有任何背景和目的,人们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反的推理和选择后,相互订立各种契约。但是在订立契约时,人们都受到“无知之幕”的约束,即不知道自己的自然天赋和社会地位。对罗尔斯来说,社会是一种契约性质的社会,“个人是首要的,社会是第二位”。由自由主义支持的认知德育,其目标就是训练青少年做出公正、自主判断的推理能力。但是知性德育的方法如决策制定法(Decision Making)、道德推理法(Moral Reasoning)、价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等在实践中被证明对学生有害无益,使学生在道德上感到混乱和无所适从。社群主义认为,社群的功能是德性的源泉之一。人不是能够从“无知之幕”中“自主推理”的坚定存在,更没有超越文化背景的所谓“悬搁的客观性”(suspended objectivity)。不论人们试图获得多大的理性,谈论跨越或超越他们的文化都是毫无意义的。脱离了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德性是无法理解的。社会秩序要井然有序,个体必须合作。因此社群主义对道德教育就有了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即对社群的责任感及有效承担这种责任的个人品质。

      中国人格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德育理论。这些原理主要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原理,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格教育的基础、来源以及社会制约因素,理解人格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人格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提供理论指导;(2)道德的社会起源、阶级性和继承性原理,为我们把握人格教育的阶级本质和继承历史文化传统提供了理论依据;(3)人的本质理论所揭示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看待人格教育对象,便于因材实施有效的人格教育;(4)人的个性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分析人格教育中人的个性、人格形成中所面对的各种制约因素,自觉地协调好各因素间的关系;(5)人的全面发展原理是我们科学地确立人格教育目标的重要理论指南,也是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依据。

      从人格教育理论基础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人格教育理论建设方面并不强,更多的是侧重于实证性人格教育理论的研究。如美国许多研究人员现在着手评估人格教育大纲在改善年轻人道德与行为上的成果。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已于1989年完成,加上后续研究,显示出年轻人的自尊心、移情及怜悯他人、自发与社会亲善的行为、人际和谐、关心公正与平等、解决冲突的技巧等方面有可以测度地改善。总之,美国人格教育强调贴近生活,讲求实效性,这就客观地要求人们注重应用人格教育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以便使人格教育理论富有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相比之下,尽管中国有着统一的人格教育指导思想,还有一大批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但人格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理论脱离实际,没有形成自觉从人格教育理论,尤其是人格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解决青少年在人格缺失等方面的问题的局面。这不能不令我国的德育理论工作者深思。

      二、人格教育的模式、内容及目标比较

      由于中美两国社会与文化背景不同,人格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存在本质区别,从而两国的学校人格教育在模式、内容和目标方面都是大相径庭、各具特色的。在人格教育模式上,美国的模式可谓全面,既有贯穿于课程中的人格教育,又有通过社会生活进行的人格教育,后一种人格教育事实上包括了除课程以外的社会生活的所有侧面。

      在贯穿在课程中的人格教育中,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公民教育、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教育、国立的课程科目。

      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被认为是人格教育的主要渠道,Crewe在对美国15-16岁群体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程序和效果与其参与公民教育活动的多少显著相关。公民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希望、勇气、自尊、自重、诚实、信任、友谊和庄重等基本的品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美国公民教育中加强了民族精神培育的新内容,强调要培养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的美国人,让青少年成为有民主精神、勇于开拓,以当美国人为自豪,即“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更好”的美国人。由此造就了一批敢作敢为、大胆进取的“世界公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