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傍老族”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姚明/赵诤,西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姚明(1978-),男,陕西省宝鸡市人,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200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赵诤(1962-),男,河南桐柏人,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傍老族”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有学校、家庭、社会和他们自身等各个方面的根源。要解决好“傍老族”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加强就业指导,要及时给他们断奶,“傍老族”们也要振作精神,走好自己的路。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254(2006)02-0020-02

      伴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出现,一批大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工作而依赖父母生活,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被称为“傍老族”。其实,“傍老”现象并非国内独有,在美国和日本,也存在20多岁、大学毕业的成年子女仍靠父母养活的现象。他们被称为“NEET族”。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日本共有" NEET" 52万人," NEET" 数量的激增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鉴于此,笔者从分析中国“傍老族”产生的根源入手,提出解决“傍老族”问题的一些对策。

      一、“傍老族”现象产生的根源

      1.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适应社会实际

      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相对较高,不合乎社会的实际。据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公布的2004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23%的被访毕业生对薪金的期望在3000元人民币以上,30%表示在2000元~3000元之间,28%表示在1000元~2000元之间。有的学生对薪金的要求甚至达到7000元~8000元。然而,自本科扩招以来,就业市场提供的职位跟不上毕业生求职的数量,就业行情距离毕业生的期望值依旧遥远,所以家里条件好的学生选择主动不就业的人就会增多。

      2.由独生子一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

      从成长的环境说,“傍老族”们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些人从小就是家庭里的“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小不仅养尊处优,而且无所事事,长大以后自然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很弱。许多“傍老族”养成了挥霍无度,懒惰怕苦的习性。他们不思进取,意志薄弱,害怕艰苦,喜欢坐享其成,贪图安逸,好高骛远,大事干不成,小事又不愿做。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追求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仅凭工作后的工资不足以支付开销,所以索性在家花父母的钱。他们对找工作缺乏积极性,工作以后很容易拈轻怕重,不能吃苦。“太辛苦”、“太累”,这几乎是所有“傍老族”一致的拒绝工作的理由。

      3.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

      中国的父母通常会为孩子支付教育费用,并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不错的生活,包括结婚、买房、养育下一代等,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养其身体”更胜于“养其心性”,以至于多数父母抚养子女的重点就是其衣着是否避寒保暖、是否美观大方,膳食是否美味可口、营养是否充足,而孩子精神上是否独立自由、意志是否坚强,人格是否健康成熟,却很少关注。正是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子女教育观的影响下,才造成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附思想,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

      4.学校德育内容过于空洞,缺乏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教育

      教育除了教给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具备独立奋发的意志、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对家庭、社会、个人的责任心。立人、立德、立心、求知这“教育的四大功能”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今天的大学教育工具化和功利化气氛十分浓厚,乃至于“教育四大功能”中硕果仅存的求知一项也被异化,变成了教育只是为了读文凭。不是把每一个人变成意志、心态健全的人,而是把无数的年轻人从层层考试中淘汰,最后留下一堆使命感缺乏、意志薄弱的“社会精英”。一些学校的德育形式化、空洞化,缺乏实际内容,达不到德育的效果。

      5.社会处于转型期,年轻人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

      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带来了繁荣,也带来生活成本急剧攀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今天的房价、车价和生活费用等各个方面所带来的消费压力,都不是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能够在短时间内可以承担的。物价等因素带给年轻人的消费压力,以及许多年轻人在今天这个物质时代形成了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观念,很容易让他们感到无能为力而向父母和家庭伸手求援。

      二、解决大学毕业生短期“傍老”问题的对策

      社会化的过程是为了让年轻人学会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学会适应社会的规范,这是一定要完成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傍老族”的出现反映出我国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化。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家庭、社会要进行多层次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教育

      “傍老族”们有就业能力和机会而不想就业,这是由于缺乏责任心和缺乏自信心。要解决他们的“傍老”问题关键是要医治他们的“精神颓废病”,教育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敢地面对工作压力,积极主动就业,而不是消极回避就业。思想问题解决了,有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解决就业技能方面的问题就不是一件难事。所以要对他们进行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让他们主动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树立起责任心,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

      2.开展就业评估和就业心理辅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在教师甚至专业心理医生帮助、指导下,客观评价自己的性格和实际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交往能力、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判断自己适合职业的类型,进行初步职业定位。其次,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要全面搜集各类社会信息,尽量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状况及发展趋势,客观分析社会的需要。再次,大学生自己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当前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理性地选择职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