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文芳,太原市教育学院助教。(山西 太原 030001)

原文出处: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而当今的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不能令人满意,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4年5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本文拟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如下: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缺陷的表现及原因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从总体上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进步、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等。但是在重智轻德的人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其道德行为也令人担忧。我们知道,外在行为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状况的重要指标,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状况时,往往从他的行为开始。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道德失范的例子屡见不鲜。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可以清楚地表明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来看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告之: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等等。但是,我们的一些青少年是如何表现的呢?《人民日报》上曾有一条消息:在押犯人吕某,14岁,因逃学上网吧,妈妈到处找,结果把他惹恼了,他趁妈妈一个人在家时,向她抡起了菜刀……近几年来,孩子弑母的事例明显增多,如果说这是极端的例子的话,让我们来看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事情上孩子们的表现: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研究中,调查了10岁—14岁少年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状况,结果发现,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家务或很少干家务,仅有11.6%的孩子经常打扫卫生、整理房间,63.2%的孩子从没洗过或很少洗衣服,38.6%的孩子从没买过或很少买过东西,48.1%的孩子从没做过或很少做洗碗、洗菜等家务劳动。孩子每日的平均劳动时间仅11.32分钟。而且在餐桌上我们会时常看到孩子总是坐在上座,一家人围着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时地给他夹菜,他竟连一句“谢谢”的话都没有,他认为是理所当然,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缺乏责任感。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未成年人在学校中的表现。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会告诉学生:要遵守文明礼貌、相互尊重、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等道德原则,但是我们的青少年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曾作过一项调查,调查中当我们问及学生“在考试中你的朋友请你帮忙时,你该怎么办?”回答这一问题时,有29.9%的学生选择“设法帮助自己的朋友”,有29.5%的学生表示不知该如何办?事实上,部分学生不顾学校的三令五申“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在问及学生作弊现象时,32.4%的学生认为很普遍,4.2%的学生认为“作弊”是取得好成绩的捷径。在调查中有46.1%的被访未成年人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学校当中学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顶撞老师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让我们深思和担忧,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应值得教育者去深思。第三,我们看一下未成年人在社会中的表现。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到了社会上就应相应地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就意味着对纪律、规章、法律、法规等社会公约的尊重和敬畏。有关法律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一些歌舞厅、游戏厅、录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而我们的一些未成年人却不顾法律的禁止去这些地方消费。这些场所是暴力、色情等有害文化的重要传播地,未成年人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活动,容易接受不良因素刺激,受到引诱而违法犯罪。调查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盗窃、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突出,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种种行为让我们感到震惊,引发我们的思考。原因何在?我们还是从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逐一探讨。

      1.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家长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方面还有不少的问题,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些父母自身素质差,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在教育子女方面误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孩子面前无民主”。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早日成才,采取高压手段。

      (2)一些父母行为不检点,自身形象不佳,对孩子放任自流。未成年人模仿性强,如果父母不给他们作表率,未成年人很有可能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比如喝酒、赌博等。

      (3)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的家长只注意子女的分数,而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不闻不问。

      另外,在许多家庭中对子女过分的溺爱、父母畸形的高消费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地方,而且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学校在道德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道德教育过分偏重书本知识,轻视实践。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只是强制性地把一些道德理论灌输给学生,学校往往以分数论高低,客观上导致道德教育的缺失。

      (2)道德教育理论抽象,难以理解。比如我们讲“热爱祖国”,讲“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可什么是“热爱祖国”,什么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未成年人难以理解,他们无法把这种概念与具体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导致了孩子对老师的说教不感兴趣,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降低。

      (3)某些教师对学生进行“冷暴力”。我们深入到校园中不难发现,大多数优秀学生得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受冷落,甚至遭到排挤,有的老师还体罚学生等,这些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对学习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中有74.2%的人在犯罪前有旷课、逃学的经历。

      3.当今的社会信息爆炸,生活内容丰富,信仰多元化,观念超前,这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想垃圾、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未成年人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寻找刺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