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及引导新新人类

作 者:
玉香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原文出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新新人类”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的一种称呼,他们是新时代的产物,他们有着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新观念,他们追逐时尚,对新事物极为敏感。但是他们也表现出了独特的特征和消极的价值观,对此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是我们教育者的任务所在。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中国目前青年人口中有一部分人群是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于探索和追求,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总是试图打破传统的规范,不断地寻找和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并以开拓和进取的姿态把自己的生活纳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努力吸取新思想、新知识,热情迎接现代生活方式所能提供的一切。在转型、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他们是勇于更新自我,调整自己,展现出高度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推动着时代潮流的进步的一代——新新人类。

      1 新新人类的现状的概述

      1.1 “新新人类”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新人类”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指现今20岁左右的青年。这一代青年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之中,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宠儿。他们在改革开放中进步,在商品社会的浪潮中长大,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负累。他们是与时代共舞的一群,是思想上最活跃,个性最独立,行为最新潮,事业上最具有发展潜质的一群;也是商业化社会的产物,更是现代科技手段的产儿。“新新人类”的出现绝非偶然,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和复杂的文化背景的。上面已经说过,作为一代的主体,“新新人类”大都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叶。那个时候,全国上下正接受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的转型与人格再造在他们身上同时经历,他们受到社会良好的文化教育的同时,崇尚金钱、重视价值、追求时尚、强调个人化、忠实于内心感受等各种观念铺天盖地的涌来。90年代在他们开始择业时,愈来愈浓的商业意识教会了他们务实,涉世不深的他们没有经受集体主义的熏陶,过分讲究实际的结果,又一度使人们对社会责任和政治信仰弱化,这使他们对父辈们的传统话语有很深的隔膜,也使他们所受的教育在快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中显得苍白无力。而面对他人的说教,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觉,更相信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而与脱胎于同时代背景下的同类相交流,彼此认同,有助于摆脱个体孤立于社会的恐慌,填补与父辈代沟的真空。在精神意义上,他们没有经历过像父辈那样的创伤,不去在乎他人的议论与评说,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

      1.2 “新新人类”表现出的独特的特征

      首先,自我扩张性。这一代青年作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一方面特别急于模仿社会上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强烈需要社会承认他们的“自我价值”,承认他们是“不凡的新一代”,“追求自身需求的满足和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已日益成为青年接受教育的根本驱动力”[1]。他们追求个性、按着自我的独特方式存在、生活,信奉“我特故我在”。其次,形式上的早熟性。大多数“新新人类”表现出了较强烈的攻击性,喜欢公开批评他人,情绪波动大等等,加上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成人堆里,大人之间的礼尚往来、人情世故,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从而表现出一种与他们年龄不相配的老成与成熟。第三,生活上的依赖性。这一代人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1997年“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大型调查结果显示,20.4%的人在生活上缺乏自立能力,28%的人很少帮助家里干活。第四,心理上的幼稚性。“新新人类”有着幼稚化倾向,他们有着不愿意长大、拒绝成熟的一面。第五,感性性。这一代人大部分仅靠直觉而不是靠理性判断事物,他们只知道喜欢就够了。做事情缺乏理性思考,以感性为主,感觉上好做什么无所谓。“1997年中国青年社会心态调查表明,71.3%的青年赞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议论’”。

      1.3 “新新人类”表现出的消极价值观

      这一代青年在实现人生追求中,有大部分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经调查“80年代以后报酬与实惠已经成为青年的首选目标”,也即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另外还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他们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2 凸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

      2.1 客观原因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不断涌入,加上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所谓“文化优势”来和平演变的图谋不断加强。特别是信息的网络化,以网络语言为载体的西方思潮、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伦理道德等与中国主流文化观念必定发生激烈碰撞,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思潮正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社会客观环境来看,市场经济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评判人的标准由过去的重视道德转向重视经济价值,由注重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完善的人格转向注重人的赚钱能力。金钱成了社会衡量价值的尺度,追求金钱和个人经济利益自然成为当代青年的主要工作目的。“迅速致富成了一种最令自己着迷的目标”。从家庭环境来看,这一代青年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从小受到那种“暖炉式”的关怀,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过于溺爱、过于保护、过于放任,易使孩子养成一种挥霍无度的个性。而且这种在家里养尊处优的他们在外面往往寸步难行,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以至于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处于失败者的地位。而且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其中一些人把失败归结为社会的不公,于是形成强烈的反社会心理,同时“应试教育”和“望子成龙”的重压,又使他们的生活空间难以扩展,这使得他们心理比较脆弱,在面对困难时缺乏一种艰苦奋斗的勇气和必要的忍耐力。这就有可能使他们往任性、自私、冷漠,漠视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从学校环境看,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几十年来一直片面注重政治理论教育而忽视基础文明道德教育。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片面强调在此范围内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基础道德的养成教育;学生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这些有关的概念、定义。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教条的教育方式,无意中诱导了一些青年人格的分裂,语言和行为、对人和对己经常采用两种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准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