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青少年边缘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2004年笔者参与的天津市社区青少年发展状况调查1的基本数据和访谈资料,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社区青少年的职业资源、学校资源、社区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探求弱势青少年边缘化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基本的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2 期

字号:

      一、引言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加速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给中国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极大地提高了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使部分青少年由于失学、失业而游离于学校和职场之外,日渐边缘化而陷入弱势地位,无法从现有社会系统中获取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支持。弱势化问题的持续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将成为引发家庭和社会矛盾及相关问题产生的隐忧。如何有效地保障弱势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构筑和谐的家庭与社会,已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生态系统视角是国外弱势群体研究的重要视角,其依据生态发展的基本观点,探讨个体与所处环境系统的资源交流状况,具体聚焦于以下三个维度的分析:(1)环境资源状况;(2)个体行为状况;(3)个体-环境的资源交流状况。本文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对天津市弱势青少年的弱势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基本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总体界定

      本次研究将“弱势青少年”操作性定义为“在调查期间处于失学或失业状态的12岁至25岁的青少年”。其中,“失学”是指在完成高中学习之前中断学业,且在调查期间没有重新参加全日制学校学习;“失业”是指在规定年龄段(16岁25岁)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没有从事具有正式劳动合同关系的工作或没有取得营业执照,且不参加农业劳动一年以上。

      2.调查研究

      本次研究采取多段整群系统抽样的方法,按照“区—街道—弱势青少年”的次序,首先从天津市18个区中抽取了12个区组成区样本,然后从这12个区内的147个街道(镇)中抽出55个组成街道(镇)样本,最后从街道(镇)办事处提供的弱势青少年名单中抽取了1000人组成调查的样本。实际调查中共发放1000份问卷,采取人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最终收回77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7.3%。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有效样本的质量研究(与天津市弱势青少年的普查资料对比性别比例、年龄构成、文化程度等基本数据)表明,样本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总体的状况(见第11页表1)。

      表1 样本质量研究(%)

      指标样本总体 指标 样本总体

      性别

      文化程度

      男 60.80

      64.40

      全日大学 1.300.97

      女 39.20

      35.60

      成人大本 1.300.72

      合计

      100.00 100.00 全日制大专或 3.122.92

      高职成人大专 8.582.78

      年龄

      高中 4.425.65

      12岁~16岁 11.82

      7.82职专、职技 12.74

      6.61

      17岁~21岁 43.75

      47.59

      中专22.76

      23.73

      22岁~25岁 44.43

      44.59

      技校 6.897.09

      合计

      100.00 100.00 初中26.53

      30.06

      小学10.40

      13.93

      未上学 1.955.54

      合计

      100.00 100.00

      3.深度访谈

      依据分层立意抽样的原则,本次研究选择了天津市南开区、和平区和河西区内的弱势青少年、家长、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学校老师共22位访问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在访谈资料的分析上,本次研究运用主题分析法对定性资料做组织化处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发现

      1.学校系统

      作为社会重要的教育基地,学校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个人接受教育、积累文化资源的主要场所。中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使青少年在免费获得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后,必须首先通过升学考试并交纳一定的学费才能继续学业。这要求青少年必须具备足够的个人学习能力(文化资源)和一定的家庭经济能力(经济资源),才能从学校系统中持续地获取较高层次的文化资源。如果家庭系统的经济资源匮乏而其自身又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实力,将会使弱势青少年处于学校系统的边缘位置。这其中以经济资源的欠缺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占弱势青少年失学原因的34.6%。一位家长表述了其心迹:“初三毕业就不让他上了。……可是,我也希望他就是上不了高学历,最起码咱也得上个职专呀……可是学费交不起,好多职专的学校他都去不了。……一开始这孩子心气倍儿高,想进体校。我说你还进体校,你这一年学我整个都是借的钱,这不,秋季初三一毕业我就把他挒下来了。你上班不上班找工作不找工作,在家里不是省了一笔费用吗?!……现在他不想别的,没进体校他就一心惦着当兵,我说你当兵人家要高中学历,就说你上不了高中上职专下来也可以当兵,可是现在他的理想全完了。”

      与此同时,调查显示弱势青少年的在学成绩以“一般”为主,坦言自己成绩属“一般”的占55.1%,明确表示“较差”和“很差”的也占19.3%,只有不到25%的人认为自己的在学成绩属“较好”和“好”。低下的学习成绩和部分学校的升学指标导向,致使相当部分弱势青少年与学校系统的关系并不紧密,进而因各种具体原因而失学。交互分析表明,学习成绩与文化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成绩越低,文化程度越低(X2=261.471,DF=40,P<0.001;Gamma=0.524,P<0.001)。在失学的弱势青少年当中,25.3%的人是因为无法考取高一级的学校,另有近17%的人是“自愿失学”,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如一位失学青少年表示:“不想上(学)了,以前上学时我就总也跟不上,特受罪。”对此,家长也深感无奈:“(孩子的)功课我辅导不了,就小学一二年级的还行。我闺女一直上到大学,特别聪明,不用我辅导。我儿子就不行,不愿意学习。儿子愿学习的话也能上个大学什么的。”出现偏差行为,也是部分(16.1%)弱势青少年失学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