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对话:聚焦青少年教育问题

——“跨文化对话:青少年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人类的未来,占世界人口1/4的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牵动每一个家庭的具有宏观意义的战略性问题。为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国际化、前沿化、前瞻化”,在中国科协书记处的关怀和推动下,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关爱协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于2005年5月21-25日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以“跨文化对话:青少年教育”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以“传承优秀家庭文化传统;推动家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文明风尚建设;促进不同文化的国际对话;探寻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教育的新途径、新思想、新理念”为宗旨,分别就①东、西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比较研究;②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利、弊考察;③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④青少年科学价值观与认知能力的培养;⑤青少年闲暇时间分配状况等议题做文化对话。会议收到论文近40篇,80余人出席了大会。

      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世界家庭政策中心主席理查德·威尔金斯先生、联合国国际代表霍埃尔先生、卡塔尔埃米尔国王家庭事务私人顾问及教育专家阿卜杜杰雷尔,以及英国、美国、印度的学者。

      中国关爱协会理事长庄逢甘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刘恕女士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于光远先生、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朱训先生和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为大会写来了致辞。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王国政教授主持了大会。与会专家就青少年教育和成长问题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2

      中国科协书记处程东红书记在致辞中指出: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通过44/82号决议,确定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2001年联大通过56/113号决议,定于2004年在全球范围内纪念国际家庭年十周年。去年,在全球范围内曾先后在贝宁、墨西哥、瑞典、瑞士、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了区域性文化对话会,最后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了国际家庭大会。全部过程共吸引了139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联合国组织、非政府组织及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发表了《多哈宣言》。中国科协所属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关爱协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联合召开“跨文化对话: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应该看作是这一系列会议的延续,也是中国科技组织的一种社会责任的表达。

      接着她又说,时代不同了,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家庭,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尤其引人关注。与此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很现实的时代课题:比如,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普及的平台传承我们民族优秀的家庭文化传统?如何在青少年中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讲求科学方法、倡导科学道德、培养科学思维?如何创造新的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科学普及模式?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互联网时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增长创新的能力?如何教会我们的孩子有能力规避消极、颓废事物的侵扰与诱惑等等,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其他国家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我们注意到,国外许多学者和学术组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中国的家教智慧对认识和解决现代问题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很愿意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世界家庭政策中心主席威尔金斯先生在大会上作了“父母与青少年的性教育”的精彩报告,他指出:过去40年来与性相关的社会道德松弛了,青少年性行为、多性伙伴、堕胎、婚外生子等现象得到社会更多的宽容,再加上网络时代性活动和色情信息的泛滥,使青少年性教育问题日益严重,而应对手段相对简单。政府常用的技术性措施是宣传使用避孕套,但效果有限。调查表明,青少年性行为100%知道使用避孕套,原以为可以减少怀孕率,但美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使用避孕套者有28%的失败率,贫困儿童和经常有性活动的青少年失败率更高达30%,而且,提倡使用避孕套有使性行为提前和前半年使用后就减少使用的弊端。所以,2002年联合国启动了要求父母和教师参与的新项目。

      据哈佛大学的报告,在乌干达调查发现,儿童期克制欲望不难,也不复杂,可成功减少性行为,而使用避孕套只造成虚假的安全感,使青少年提早性行为和多性伙伴,且初试后即会成瘾,所以,只有用综合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研究发现,最好的预防危险性活动的关键期在5-17岁之间,在此期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推迟性行为,比有性行为之后再制止要容易得多。调查发现,新增艾滋病有一半在青少年中,青少年对性病有很多误解,以为艾滋病是上帝对顽劣儿童的惩罚;HIV的传播是因未用电视和网上推销的性产品;甚至有的认为艾滋病可治,和处子、处女发生性行为就可治等。针对这种情况,美国伯明翰大学基于“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的理论,开发出了“生存下去”的培训项目,针对不同国家使用不同模块,并在非洲十二国和东南亚推广。这一里程碑式的项目是用整体性、开放性的生物、心理、生理、社会、文化要素综合作用,辅以节制和健康医疗措施,以教师、父母、儿童三层参与、课后打卡、父母与孩子共同讨论课堂的内容、日常灌输、共同观看图片动画等方式,通过五个模块、八段课程、五年实施,以期收到显著效果。

      联合国国际代表霍埃尔的大会发言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传统的继承和文化的传播要靠青少年,中国是有重要文化传统的古国,在这方面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可资借鉴。现在向人民提供住房和饮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供普及教育,这决定我们能创造什么样的未来。以英国为例,英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社会的分裂和矛盾正日益加深,过去100年英国卫生条件有了巨大改善,死亡率下降,主要得益于青霉素和干净饮用水的普遍使用,但同时青少年性病也在传播,青少年怀孕比例和自杀率也在上升。英国首相布莱尔过去8年强调教育,1997年就说:“教育、教育、还是教育”,向教育投入大量资金,但青少年暴力犯罪上升和教师质量下降同样严重。英国现在意识到必须用革命性方法扭转家庭解体、离婚率上升、父母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婚姻终结、离开家庭的父亲使儿童支持系统失去一半等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英国早期青少年教育只重视精英,为社会上层和皇室后代提供传统教育,让他们学习柏拉图、古典理论、基督教、莎士比亚和英国有代表性的人物,我最早的记忆就是我祖父在学校里推广莎士比亚的作品。20世纪之交,这种只重上层社会的偏向引起注意,英国两党推行了公立学校,后来又建立了传统的宗教学校。1955年以前,所有学校都是专业学校,只教科学文化,由教育机构经营,现在教授传统文化的宗教学校受欢迎,因为世俗方式能教出谋生手段,但很难教出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改革就是要使儿童接触传统文化,为未来教育建立广泛的基础。

相关文章: